機師工會勞資爭議與罷工投票的始末
Tagged:  •    •    •    •  
作者簡介: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研究員
出刊日期: 
2018/09/15
期數: 
第213期
  201887日,會員涵蓋華航與長榮航空兩分會、超過1,400名機師會員的機師職業工會,完成了歷經三週時間的罷工投票開票工作,兩家航空公司會員總投票率85%,而同意授權工會取得罷工權者高達98%。當天記者會上工會正式公布結果,宣布取得合法罷工權,倘若資方持續拒絕展開協商並與工會達成協議,兩家航空公司機師會員將擇期發動台灣航空業史上首次聯合罷工。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成立於2014年,成立初期,主體清一色為華航機師,成立動機在於:雖然華航公司內部早在1988年即已存在「企業工會」,然企業工會長期在親資方勢力掌握下,無法真正發揮扮演爭取或保障各種勞動權益角色。在自覺「企業工會」難以代表受僱勞工情況下,企業工會會員中,包括機師與空服員紛紛另組「職業工會」,繞道爭取自身勞動權益。
  在2016年空服員職業工會那場堪稱影響台灣近年勞資關係的重大罷工前,前一年(2015年)機師職業工會即已先行以職業工會型態,循勞資爭議處理法等相關法令,在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後,舉行罷工投票,這應是台灣航空業勞資關係史上的第一次集體行動。
  20154月,以華航機師為主體的機師工會罷工投票:670位會員中598人投票,其中596票同意罷工。首次處理大型勞資爭議、面對罷工壓力的華航資方,最後在5月底與工會針對「最低服務年限下降」等七項訴求達成共識並簽署協議。此外,資方當時還承諾其他訴求部分原則同意,待日後團協會議時再逐一納入。
  然而,20166月,同樣以華航空服員為主體的空服員職業工會,在遲遲無法獲得資方正面回應訴求狀態下,發動了一場成功的罷工行動。罷工恰恰發生在政黨輪替之交,空服員工會所提出的七項訴求,最後幾乎全數獲得資方同意而落幕。而此次罷工也讓新上台的民進黨政權以處理勞資糾紛不力,將原華航董事長、總經理撤換,改任命原交通部次長何煖軒接任新董事長;他上任後開始對機師、空服員工會採取「堅壁清野」態度,不但全面報復性打壓空服員工會幹部,對於與機師工會的團協工作,對此前罷工投票後原則同意事項一概翻臉不認,每次協商皆刻意杯葛,導致後續兩年多來的團協進度幾乎毫無進展。
  另一方面,2016年的梅姬颱風來襲,當台灣所有機場,除長榮航空外全部航空公司都宣布延遲、停飛時,長榮卻在資方成本考量下,硬下令要求旗下飛機冒險起降,此舉完全無視於機師、機組員乃至於全體乘客安全,事後遭到民航局高額開罰。也正因此次事件,讓原本即無「企業工會」的長榮航空超過400名以上機師,大舉加入機師工會,期盼透過工會團結力量,與長榮資方針對飛安及過勞駕駛等議題協商。但是即使機師工會中的長榮機師會員一路成長到超過500位,已占本國籍機師半數以上,然而由於長榮大規模聘用外籍機師,使長榮資方有藉口以加入工會之機師人數未過半,拒絕與工會協商,僅以非正式、非定期的所謂「溝通」取代正式勞資協商。
  在如此情勢下,對機師工會內華航與長榮分部而言,倘若只依賴「資方誠意」,就算工會提出極為重要的訴求,恐都將無從獲得任何成果。因此,兩個分部才雙雙依循法令提出勞資爭議調解,未料雙邊資方在調解會議上同等強硬、傲慢,導致調解很快即不成立。此時,工會依原定計畫,正式舉行罷工投票,讓全體會員決定是否將授權工會行使勞方最終的「武器」-罷工權。
  在工會87日記者會後,後續幾度勞資雙方的協商會議,事實上並未如預期順利,資方態度出奇強硬。而此時工會面臨一個重大兩難的抉擇,是否將正式對會員與社會宣告罷工。然而,最終基於對會員動能,以及一旦宣布罷工後,配合工會行動的「武裝準備」程度上的判斷難以掌握,在考量「罷工行動」已是勞方所能使用最終手段,一旦宣告罷工,就只准成功、不准失敗!因此,工會最終仍暫且借重地方首長與主管機關調停,分別與雙邊資方達成部分核心訴求共識,暫緩罷工行動,但同時要求其他訴求需於一年內協商出結果,換言之,這段期間內工會仍保有合法罷工權,只是協商階段中暫時休兵。
  未來一年,無論勞資雙方的協商是否順利,對工會而言,另兩項更重要使命是,其一,更加努力開拓新會員加入,其二,透過更加頻繁有效的方式,對會員說明與溝通,進行意識武裝強化工程,讓會員能理解,一旦資方看穿多數會員並無罷工決心,那麼工會最終的武器很可能將等於空包彈。只有在工會與會員都能隨時抱持著十足決心與毅力下,才能夠對資方形成真正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