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好壯壯】告別惱人的「頭暈」困擾
Tagged:  •  
作者簡介: 
屏東基督教醫院關係企業工會理事長
出刊日期: 
2019/04/25
期數: 
第220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管是搭車或搭船,遇到山路連續轉彎或風浪太大,大概全車全船最後只剩下開車駛船的人沒暈。這種眩暈情況或許下車下船後一下子就好了,但有的人沒搭車也沒坐船卻照樣暈到不行,令人苦惱;據說台語天后江蕙女士就是因為嚴重眩暈症不得不封麥,可見眩暈症對人造成很大影響,這期專題我們就來了解這個疾病。
  根據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在2011年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約有3.1%成人受到眩暈之苦,而耳鼻喉科門診有15%病患是因頭暈找上門來,頭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醫學上,頭暈(Dizziness)是一個不精確的用詞,通常我們會再細分成頭重腳輕這種頭昏感覺(Lightheadedness)與有旋轉感的眩暈(Vertigo)。頭重腳輕的頭昏感覺有時會讓人眼前昏暗或是快要失去意識倒地(fainting),但卻不會有天旋地轉的錯覺,所以有人又稱之為假性眩暈(pseudovertigo);而眩暈則會讓人感到周邊事物似乎都在不停旋轉。
  假性眩暈的成因多半是全身性的,例如服用某些藥物、毒物、酒精、貧血、姿勢性低血壓、血糖過低過高、電解質失調、頸動脈狹窄、視力問題、甚至心臟疾病(心臟衰竭、瓣膜閉鎖不全或逆流)、腦中風或心理性原因都可能引起假性眩暈。至於會讓人感到天旋地轉的眩暈症又再分成「周邊型眩暈」及「中樞型眩暈」,請參考比較表:
  看完上述內容,大家是否開始感到頭暈了呢?實際上,因為人類維持平衡的構造非常精巧,所以在診斷上經常需要下非常大的功夫。包括眼睛、內耳、身體各處的本體感覺接受器,以及大腦、小腦,都是讓個體得以維持平衡的重要器官。內耳負責平衡的構造是由三條互相垂直(就像XYZ三軸向)的半規管系統,以及負責感應身體加速度及重力的橢圓囊及球狀囊構造的耳石系統。
  大家可以想像這些構造就像是裡面裝滿水的橡皮管,水的慣性作用會讓人體在移動時,橡皮管內的水(就是內淋巴液)產生流動,這樣的流動會讓半規管及橢圓囊、球狀囊等構造裏頭的毛細胞偵測到水移動的方向及強度,人體就能夠獲得身體在三度空間運動的資訊。所謂的耳石,實際上是碳酸鈣結晶與蛋白質的混合體,雖然名為石,實際上體積非常小,大約只有330微米(百萬分之一米)。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在橢圓囊與球狀囊內部互相垂直的黃斑上,但是一旦脫落,就可能會從耳石系統飄到半規管系統中;根據統計,有80%以上的耳石都是漂進後半規管,這時就會引發俗稱耳石脫落、也就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簡稱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淋巴水腫。因為不明原因導致的內淋巴水腫,造成膜性迷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裡面裝滿水的橡皮管構造)內壓力上升引起神經受損。病患除了暈眩的症狀之外,也可能有耳脹感、耳鳴以及破壞中低音頻為主的感音性聽力障礙,大多好發於單耳,尤其是40多歲的人要特別注意。
  診斷上的工具包括抽血檢驗、使用冷溫水或氣體灌入耳朵的卡洛里反射測試、聽力測驗、眼振圖、小腦功能測試、腦部的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掃描;懷疑梅尼爾氏症患者可以安排甘油脫水測試,也就是使病患口服甘油利尿後看是否聽力達到暫時改善,或安排耳蝸電位檢查;若懷疑姿勢性低血壓可以做傾斜床測試或交感神經測試;若懷疑心臟功能或頸動脈狹窄引起則可以安排心電圖、顱外頸動脈顱內血管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等。
  頭暈的治療要針對病因下手,但一般性的處置還是要先解除病患的頭暈之苦,以及因頭暈引發的噁心嘔吐或無法進食導致脫水或電解質失調等併發症。耳石脫落症的患者可以嘗試由醫師協助或自行操作的耳石復位術;常見藥物方面包括敵芬尼朵等抗膽鹼作用劑、血俾益等鈣離子阻斷劑、抗組織胺藥物、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等神經安定藥物、止吐藥、銀杏等增強循環藥物;針對梅尼爾氏症患者,醫師會建議低鹽飲食或長期使用利尿劑減少水腫,但嚴重患者可能需要開刀進行內淋巴囊減壓或前庭神經切除術,甚至是局部給予破壞神經細胞的藥物以緩解病患長久的不適。頸動脈狹窄造成或是腦梗塞除了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是降膽固醇藥物之外,有時也必須使用氣球擴張術或置放支架以改善頸動脈狹窄問題。
  頭暈的預防包含在職場上要加強保護聽力避免噪音汙染、充分休息減輕壓力避免過勞、控制三高等慢性疾病可以減少中風或心臟疾病發生率、以及流感季節避免出入人多地方或戴口罩勤洗手以免受到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