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勞動僱用資本:以經濟民主翻轉資本主義之路
Tagged:
出刊日期: 
2021/03/31
期數: 
第243期
編按:從20195月開始,台灣勞工陣線洪敬舒主任與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張烽益執行長,兩人在本刊共同開闢了「經濟民主ABC」專欄,每月輪流供稿至今,深入淺出探討經濟民主之概念。如今,兩位作者將所累積的文字,再擴大深度與廣度,出版成書,本刊特此推薦本書,與各位會員分享。
▌各章內容簡要
第一章 經濟民主是什麼?
  經濟民主是透過「自願的社群」,將政治民主的運作模式運用在所有權的共同控制,從而修正了共產主義的大鍋飯與資本主義的英雄崇拜。在自由意願的基礎之下,經濟民主揚棄傳統資本主義以資本計算所有權占比,回歸到民主式的一人一票計算規則,賦予成員集體控制所有權的權力。
第二章 經濟民主與勞動
  由勞動者共同控制生產工具之後,生產規劃就不再是由資本或是國家完全控制或承擔,而是勞動者共同議定並承擔生產責任與風險。所以勞動者若能夠真正的控制企業,不只能從市場機制中獲得集體投入貢獻的合理獎勵,也會封閉了資本主義透過股東從外部剝奪利潤的管道,得以保留更多利潤在身上。
第三章 台灣經濟民主的顛簸
  台灣「經濟民主」的發展經驗,很可惜都沒有成功,不管是勞工被迫自主營運長達5年的新竹玻璃,還是公營事業民營化中讓員工自主經營的中興紙業與國光客運,都是歷史上的曇花一現。80年代科學園區實施分紅配股,也在分紅費用化的會計準則實施後消聲匿跡,員工持股信託方案則是淪為資方鞏固股權的籌碼。
第四章 經濟民主的借鏡與實踐
  共同支配所有權的經濟民主,能夠讓企業轉化為勞工、社區乃至社會可控制的經濟體,是因為在它的社會使命中,資本從來就不是唯一的利益關係人,只要經濟民主能夠再進一步擴大市場領域,那麼以社區為核心的各種利益關係人,自然會從各種民主組織提供的平等參與機會中受益。
▌本書前言
  在過去的歷史,只為股東實現價值的單一使命,遠超過對員工、社會乃至環境的關懷,一直主導著企業的使命發展,股東至上也成為廣泛接受的法律與社會常識。
  不過,這一切是有可能被改寫。2020COVID-19的大爆發,再度揭露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不可分割,宛如潮汐相互牽引。博蘭尼(Karl Polanyi)早在1944年已厲聲疾呼經濟不能也不應該脫離社會控制,根本是真知灼見。
  任何一次經濟巨大變化都會影響所有社會個體,不論結果好壞。所以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性,遠比我們想像的深刻,只不過社會習慣偏好以競爭視角來看待世界,沖垮了社會原本緊密的互助空間。這種慣習必須被挑戰與改變,因為「以鄰為壑」只是在資本控制經濟的擂台上,無止盡的重複著弱弱相爭的悲劇。
  我們都聽過象徵社會不平等的口號「1% vs. 99%」,但多數人都誤以為不平等的癥結在於我們與首富之間的貨幣數量差距。事實上,1%的富足不是持有貨幣,而是象徵企業控制權力的股票。所以1%99%的實質意義是少數人透過企業所有權掌控並影響全球市場與經濟,最終是我們一切生活。就像資本透過所有權行使企業管理權威,迫使勞動必須遵循著組織從屬性,政治也只是對財富持續向上再分配,展現出寬容的溫馨。
  如何維持市場發展又能促成勞工從異化中解放,掌握自主權,一直是勞陣的思考目標。我們認為,組織所有權是企業只服從股東利益,日夜壓迫勞動的主因,要讓勞動從資本主宰中獲得解放,就必須先讓企業脫離資本與少數者控制;也就是解放集中化的所有權,轉為由勞工共同持有。如此一來,勞工就成為擁有控制權的利益關係人,自然能夠主導企業決策與分配,從而形塑合作團結的商業文化,實踐並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求,這正是「經濟民主」的真諦。
  因此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批判企業或市場,畢竟所有企業在市場中提供生產服務交換,一定程度都會滿足社會多元需求。但是只有市場、組織和社區共構為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產生依賴與支持而非獨裁或主宰,才是企業的最佳社會功能。所以經濟民主的外部目標是讓消費者、員工乃至社區等不同社會階層,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最少資本,運用所有權先天所賦予的參與決策權利及機會,自主決定改變方向。
  資本威權和全球經濟危機造成的巨大危難,雖然令社會對分配不正義更加反感,但欠缺經濟民主的資訊與理解,也使得我們錯失對抗資本壟斷的一種有力工具,希望藉由「經濟民主」的概念介紹,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勞動僱用資本」徹底重組與改變企業舊有的組成結構,創造出新經濟生態系統的可能性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