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就業危機是檢視法令最好的時機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出刊日期: 
2009/03/15
期數: 
第99期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前有「油電雙漲」和「停滯性通膨」的衝擊,後有國際金融風暴和景氣不佳的夾殺之下,失業危機幾乎無一倖免橫掃每個產業。短短的幾個月,失業率從20085月份的3.84%,一直攀升到20091月份的5.31%,失業人數暴增至578千人,創近幾年來的歷史新高。 

 

■失業問題考驗政府施政能力

  農曆新年過後,就業市場的春天似乎在今年缺席,各地就業服務站湧入絡繹不絕的求職者,關廠歇業、裁員減薪,以及勞工部分失業(無薪休假)的情況持續惡化,預告了這一波就業寒流將會繼續發威,並且已嚴重侵蝕勞工及其家庭生活;媒體時有三餐無以為繼、房貸繳不出來、子女被迫休學,甚至絕望尋短的悲劇報導。然而政府的施政究竟是以更大魄力為勞工雪中送炭,還是繼續放任雇主任意解僱勞工,使得勞工艱困處境「雪上加霜」,都在在考驗政府的施政能力。

  回顧台灣社會上次就業危機,就在2000年台灣第1次政黨輪替的時刻,一波波關廠歇業浪潮席捲台灣,失業率一路狂飆超過5%,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工,在企業爭相出走「前進中國、債留台灣」的打擊之下,很多勞工追討不到被積欠的工資及資遣費,他們努力工作一輩子累積的退休年資,也在剎那之間全部歸零,勞動積存就這樣毫不留情被一筆勾銷。

  也由於這一波結構性的失業狂潮,迫使政府不得不正視就業安全體系殘破不堪的問題,而勞工團體倡議多時的多項勞工法令遂獲得立法通過的契機,讓台灣就業安全體系缺漏的部分能夠逐步建立或是加以補強,包括20025月三讀通過「就業保險法」及2003年三讀通過的「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等。

  2008年,失業風暴又宿命似地與第2次政黨輪替相隨。這次的失業問題有幾項別於以往的特質,包括:失業問題的普遍性,過去普遍被認為較具市場競爭性的白領及專業技術人員,幾乎無一倖免加入失業大軍,以及部分失業(無薪休假)的危機持續擴大,日前行政院主計處預估20餘萬勞工正面臨部分失業的窘境,未來幾個月失業率勢必有增無減,人數甚至將會突破70萬大關。

  另外一個則是「長期失業」問題。這在統計數字上的警訊相當明顯,在去年7月份僅5.7萬人、8月份已達6.3萬人及9月份7.1萬人,到12月份更已突破9萬人大關,不僅創下20057月以來最高,未來亦將會讓「怯志」工作者大量增加,進而衍生自殺率提高等社會問題。因此,倘若政府沒有認清這些問題的本質,繼續沿用舊的政策思維來提出對策,不僅無法有效降低失業率,更會讓失業問題更加結構化,甚至未來會呈現一種「高原型」高失業率的狀況,勞工只能遙遙無期等待就業的春天。 
 

■政府應提出有效促進就業的政策

  面對目前嚴峻、多變的失業窘況,政府除了要勞工「共體時艱」之外,還能為勞工做些什麼?可能是最近勞工朋友最關心的議題。

  上一波失業風暴,促進「就業保險」的立法實施,恰好在這次失業風暴中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包括提供失業勞工失業給付、提早就業獎助津貼、職業訓練生活津貼,以及失業之被保險人及隨同被保險人辦理加保之眷屬全民健康保險保費補助;其中6個月投保薪資60%的失業給付,某種程度上避免勞工因失業而陷入生活困頓。但回顧1997年時勞工團體推動前述二法的過程中卻是阻力重重,包括許多政府財經部會首長認為失業給付將讓人民懶惰、依賴,甚至以汙衊方式扣上破壞投資環境及拖垮國家競爭力的大帽子;所幸就業保險法終究順利通過,並在這次失業風暴中發揮極大功能,而政府也考量這一波失業問題的特殊性,考慮延長失業給付為9個月,可見就業保險已經成為國內就業安全體系重要的一環。

  至於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由於其乃規範雇主解僱一定人數勞工的法律,理應在這次裁員風暴發揮保障勞工的法定權益不被剝奪,但顯然各級政府機關並未確實地落實,以致許多關廠、歇業及大量裁員的勞工權益受損,政府相關單位實難辭其咎。

  綜觀政府所提出的各項因應措施,除了不脫舊思維的「立即上工」、「短期就業促進方案」,以及「企業紓困」不透明等之外,未來如何有效地積極因應失業問題,將是檢視政府施政的重要指標。然而,政府不應該有「缺水等颱風」的投機心態,更不能把搶救失業當成煙火秀,而應更積極地透過包括社會保險及就業促進等政策工具,營造一個新的勞動體制與勞資關係,並透過社會性投資創造就業,以有效解決失業問題,還給勞工免於失業恐懼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