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競爭力迷思-各國集體協商經驗分享國際研討會
Tagged:  •  
作者簡介: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副秘書長
出刊日期: 
2013/09/15
期數: 
第153期
  全球化後金融危機的年代,「競爭力」不僅只存在於各國產經官員口頭禪字庫中,無形間更滲透進社會各個層面:商業部門要績效,用數字證明競爭力;金融部門要獲利,用規模證明競爭力;教育事業要延續,竟也以學生標準測驗成績來證明競爭力。整體社會以競爭力來定義成就,卻無法清楚說明競爭力與成就的內涵,遑論兩者間絕對的因果關係。然若此勢已成,工會基於捍衛勞工權益、支持社會改革的立場,應以何角度進行論述與反制?對於此議題的發想討論,又適逢本會成立20周年,本會與全教總於95合作辦理「各國集體協商經驗分享」國際研討會,試圖以「集體協商」的策略來因應無所不在的競爭力迷思。
  本次研討會邀請外賓包括印度、馬來西亞、沙巴、斯里蘭卡、香港及美國,各自分享工會如何以集體協商爭取合理、有勞工參與制定的績效考評制度,提出工會對競爭力的詮釋。同時邀請渣打銀行亞洲區人資長致詞,淺談勞資雙方如何透過集體協商並簽訂團體協約的過程,達成共識;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建文副教授談到,績效管理的盛行來自於「成果主義」式的人力資源管理,促使企業採取責任制、目標管理、績效管考等措施,以將成本壓力轉移給勞動者分擔,提升企業營運獲利空間。他舉出台積電、華碩、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革等勞資爭議實際案例,對績效管理進行正義思辨。
  全教總羅德水副秘書長則以社會運動的角度,提醒所有與會者是勞工同時也是家長,應與教師形成教育改革的夥伴,推動真正能提升教育品質、改善教育環境的政策。最後,全教總劉欽旭理事長點出後危機時代的特色,就是隨著危機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工會仍應保持警覺、掌握信息,才能因應爆發期愈來愈短促的下一次危機。至於外賓與其他講師講授的部份,本會將於後續會訊分次刊登,讓更多會員了解本次研討會的精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