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有感,那你呢?--日劇【半澤直樹】效應之討論
Tagged:
出刊日期: 
2013/10/15
期數: 
第154期
上班族直呼:解悶、有感!
  「以牙還牙,加倍奉還!」可以說是現在上班族最新的口頭禪,若再搭配皺到不行的眉頭,加上狠狠的瞪眼、先用力抿嘴然後發出會噴滿桌口水的力道說話,活脫脫就是個「台版半澤」。
40%收視率,那麼厲害?!
  符合連續劇商業考量的「復仇」主軸,半澤過人的機智、縝密的思維佈局(觀眾有如看偵探小說般跟著解謎)、超乎常人的抗壓性,光鮮亮麗的銀行業職場上殘酷血腥如戰場的惡鬥,官民之間的抗衡,對於銀行公共性的反思,甚至於半澤太太採取比傳統日本家庭主婦更積極靈活的方式來支持先生,這些豐富元素讓本劇看來節奏緊湊、充滿張力,也許還有向大眾傳遞「金融基礎觀念」的效果(前情提要或旁白均清楚交代金融制度、背景與實務)。
不同的半澤效應:20動漫、30熱血、40務實、50無感?
  本劇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筆者就聽到周邊不同年齡層的上班族對此劇的看法。大約30歲上下的年輕上班族,正在職場的資深與菜鳥之間拚搏,對於身處於「上下夾層」、「黑白不明」的委曲極能同感,看完之後大喊「太熱血!爽!大快人心!」,還比著手刀奮力往前衝!(但衝往哪裡?)
  40歲上下的中年上班族,當年是看島耕作系列漫畫來拼湊對日本職場的想像,對於兩國不同的工作文化有較實際的認知,賞析的重點就會放在派系、人脈、關係、策略、佈局、政策等各種台灣職場也會出現的動態權力結構,尤其是「銀行員看人演銀行員」,最後還會補上一句「演得太誇張了啦,現實生活不可能!」(難道島耕作就有可能嗎?)
  24歲上下的職場新鮮人,對於上述兩面向無法體會(尤其是金融制度與職場運作的眉角),但對於半澤如動漫畫面般的氣魄與好到不行的運氣、日本上班族體型纖瘦衣著挺拔、東京高樓林立忙碌異常等,整體的視覺感受方面倒是印象深刻。(80%其實是說看不懂…)
  至於獲得社會利益兩極化(退休)的50歲以上資深前輩們,觀賞的動機不高,但能搭上一些話題討論(多虧XX龍捲風或L寶傑的貢獻)。目前只聽過對於日本常態性職場霸凌感到訝異的評語,也許對於在現代社會仍以下跪方式來表達尊卑的日本文化,與對日本科技進步的社會印象反差,產生了某種違和感,並以「還是台灣人比較厚道」、「大家要珍惜所擁有」做ending。(內心應該也有某種同情/同理下跪者的情緒吧…)
  前述筆者聽到的觀後感,似與該年齡層的職場性格不謀而合;不過就整體而言,一部雅俗共賞的精采作品,值得大家在直覺感官的表面回應後,反思台灣的現況,就這方面筆者倒是有三個思考的層次與讀者分享。
思考層次一:不願意與無理上司共創邪惡職場文化的半澤
  「有功上司領,有過下屬頂」是本劇描述的職場文化核心。從反面來看,讓我想起德國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名的「邪惡的平庸」理論(the banality of evil)。她本身是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在現場報導以色列一場審判二戰期間執行希特勒種族大屠殺者時,直指這些實際執行屠殺的人「只是不思考」、「像一個普通官僚一樣盡職」,就像電影中經典台詞「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最極致的邪惡,竟是平凡人所為。瞭解事實,不等於原諒!」
  也就是平凡如我們,若甘願只是個「制度裡的機器人」而不願意思考,是否也是某種社會惡果的結構性共犯?引申到勞動職場,勞工若以為只要當個乖順的小螺絲釘、管理者樂於做個逢迎的小棋子,雙方均迴避積極去思考勞資關係,或以工會組織作為發展勞資關係的平台,那麼日益惡化的勞動條件與職場文化(嚴重的霸凌),無非反映雙方所「共創」的惡化勞資關係。
思考層次二:金融業的社會使命在於善盡資源分配、守護產業發展之職
  回到銀行業。劇中描繪銀行員「晴天送傘、雨中收傘」所造成悲劇,讓銀行業勢利、冷血的社會形象更加鮮明。中小企業的發展比大型企業更需要銀行即時的融資(不一定大額),銀行在評估放貸風險也需隨時關注,避免讓存戶的血汗錢有去無回,過程中建立的是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此信任的金融基礎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基才會穩。「銀行的產生是人民對於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就是銀行是為了人民而存在,是具有公共使命的,我們都當謹記這點。」印度銀行職員工會秘書長C.H.Venkatachalam在他的演說中這麼結論,與半澤回歸銀行初衷的理念不謀而合。
  此外,曾經擔任斯里蘭卡銀行職員工會理事長、目前為該商業銀行總裁的Shah也多次表示,銀行應將服務深入鄉村,提供微型貸款給需要創業或安家資金的平凡大眾。也就是說,銀行的社會使命在於如何「分配資源」,把錢借給最需要的人,並與其共同守護產業的發展。金融業自詡為國家的血脈、不可動搖的特許事業,正因為如此,每位銀行員更有責任善盡資源分配、為產業把關的角色;就像半澤望著滿城燈火的夜景時所言:每一盞燈就代表一個家庭、一個希望,作為銀行員有使命要守護它。
思考層次三:勞動尊嚴與工作的本質是尊重,是驅動安心社會的起點
  本劇作者(小說家)挑選了自己曾經任職的銀行業為架構藍本,也許是因為對於金融業文化的體會最真實深刻。撇開以泡沫經濟時代發語的評論,還有戲劇化的鋪陳,筆者認為本劇的核心,或者說最能引起本人共鳴的,應是半澤決心扭轉命運的心理素質-「珍惜人與人的交往,千萬不要當個機器人」。如果沒有這一層認知,只將「人」等同於一個名字、法律主體、甚至可估算出價值的物件(object),不論在哪個行業、哪個位置、哪個時代,可能終將被金錢或權力的自利與貪婪所吞沒。「認真看待服務對象/對方的利益」說起來容易,倘若沒有專業的支撐,就會淪為只剩交情的關係,無助於彼此;源於對人的尊重,提供專業的服務,形成良性的信任關係,我想這就是所謂令人安心的社會的起點。
  套用到我們熟悉的勞資關係,管理階層、基層勞工雖各有其任務本質,但若老闆「本於對勞工的尊重」應該怎麼做、員工「本於對老板的尊重」應當如何處理,許多衝突可能連發生的機會都沒有了。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態度過於天真或道德論,但勞資爭議最終的談判、勞動法令制定的立基、甚至人與人之間相待、民主必要之妥協,不就是如此而已嗎?專業主義成就了以「勞動尊嚴」(decent work)為主流的工會運動,工作的本質除了溫飽,還有對於尊嚴的需求,就是合理合情、經雙方合意的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