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博物館探索2】收藏社會主義勞動史:東德日常生活歷史文獻博物館
作者簡介: 
勞動視野工作室律師
出刊日期: 
2015/09/15
期數: 
第177期
收藏社會主義史的博物館
  東德日常生活歷史文獻博物館(以下簡稱東德歷史館)位於德國與波蘭交界的一座前社會主義計劃城市埃森胡特市。1990年東西德統一之後,東德社會主義也走進歷史,然而,對於東德的文化、歷史與社會制度的研究在德國則方興未艾,眾研究或展示各種東德主題的博物館四處林立,而此處所介紹的東德歷史館的特殊之處,則是在於其結合了社會主義史的觀點來詮釋「勞動」,乃是一座歷史視角取向的勞動博物館。當代德國社會對於東德社會主義仍持續為反思與評價,館方設計者有別於對東德社會主義為單一褒貶評價的取徑,以呈現東德地區的文化、社會與日常生活面貌為定位,館中以17萬件的展品來敘說過去東德社會主義的人民生活。
  此外,東德日常生活歷史文獻博物館建於1993年,此時已是西德資本主義社會接收東德後的時代,此館的展覽恰好呈現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於社會主義的視角。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下,縱使德國有為數不少的東德博物館,東德歷史館的深度展覽仍能獲得相當之關注,開幕以來每年約有六千到一萬名的訪客人次。
博物館所在地─社會主義計劃下的埃森胡特市
  在走進博物館開始參觀前,博物館所在的埃森胡特市本身即值得先作一介紹。在二戰後東德成立,當時的政府決定建設一座以社會主義思想為藍圖的全新城市,以重振戰後經濟,當時選擇了以鋼鐵業為發展目標,「埃森胡特」(Eisenhüttel)的德文之意即是指金屬冶煉廠(「埃森胡特市」即是金屬治煉之城之譯)。
  所謂以社會主義的理念打造新城市,即是指工廠中的勞動生活以外,勞工的生活需求也被納入社會發展的計劃之中,亦即一種連結工業與城市、勞動與生活的理念。自1950年代開始,埃森胡特市中除了興建鋼鐵廠,大量的社會住宅、托兒中心與幼稚園、醫院、社會與文化中心、綠地、公園等,亦即所有人性生活所需的設備均與鋼鐵廠同步建設,這些建築目前也被劃入文化保留區,後人從而能窺得其當初之貌,來到博物館的訪客也等於身處社會主義歷史遺跡之中,這也是博物館設置於此地的目的。
還原東德勞動歷史的「勞動」博物館
  訪客走進博物館後,可以看到館中的十間展廳中各有一個主題:(1)埃森胡特市、(2)權力、(3)家鄉與界限、(4)教育制度、(5)信息溝通、(6)家庭生活、(7)勞動生活、(8)消費生活、(9)生活型態、(10)社會環境。此時訪客或許會浮現出一個疑問,「勞動」此一主題只占了整個展覽的其中一角,為何本館仍歸屬於勞動博物館?訪客在進入展廳後即可找到答案,因在東德的社會主義中,「勞動」乃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充分就業與穩定工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勞工的工作與個人生活具有緊密的連結,當時廣傳的口號即為「社會主義式地勞動、社會主義式地學習與社會主義式地生活!」。
  在展覽中,廠場中的「生產小組」(Brigade)此一詞彙重覆出現,其意涵在於:勞工於社會主義勞動下並非進行「個人式的勞動」,而是在工廠的各生產小組中與組員「集體」完成工作,此一勞動模式與資主本義下追求競爭淘汰的思維迥異,乃是以合作與互助為中心理念。在博物館中,訪客可以看到重現此一集體工作生活樣貌的大量照片與物件,例如同事間互動與勞工休閒活動的紀錄,廠場中餐廳、托兒、購物等福利設備的照片等,將勞動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為細微的展示。
  除了生產小組以外,工會在勞動過程也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在東德時期,德國自由工會聯盟為主要的勞工組織,大部分的勞工均為該工會的會員,但此非「強制入會」之結果,而是工會的功能深入了勞工生活之中,針對生活中的不同需求提供福利與支援,例如勞工住宅的分配或是渡假計劃的組織等等,給予了勞工加入工會的動機。
由社會主義勞動歷史反思資本主義生活
  經由東德歷史館四處收集東德時期的生活物品、影像紀錄,生活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也從而有機會去認識社會主義的樣貌。事實上,人的生活的各方面均與「勞動」息息相關,勞動所得提供了生活的基礎,也是奠定自我意識與價值的基礎,以這樣多元的方式詮釋勞動內涵正是東德歷史館的目標,提供了習慣以資本主義思維來看待生活的人們的另一個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