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博物館探索5】三合一的經典:比利時產業、勞工與紡織博物館
作者簡介: 
荷蘭萊頓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出刊日期: 
2015/12/15
期數: 
第180期
  在比利時根特市,有一棟由舊棉花紡織廠改建的博物館,該館建物外高高垂掛的荷蘭文字-產業(Industrie)、勞工(Arbeid)與紡織(Textiel),清楚揭示著館內展覽的三大主軸。這是一個結合了紡織產業遺址、工人日常生活及工業革命等多個面向的博物館,它的存在不但反映了根特市豐富的產業發展歷史,也展現該地深厚的工運文化傳統。
  十八世紀末,根特出現了歐洲大陸第一台紡織機器,也因此該地率歐陸之先,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時代,隨之而來的紡織工廠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取代了傳統的小作坊。到了1970年代,紡織榮景早已不在,而這些承載著過往工業革命記憶的歷史物件,紛紛遭到棄置毀損。有鑑於它們之於再現根特歷史的重要性,市議會決定啟動產業文化的保存行動,而建立博物館的想法因此誕生。1990年「產業、勞工與紡織博物館」正式進駐到當地舊棉紡工廠的遺址,而三大主軸分別使用一整個樓層來進行展示。觀者除了可以一睹該館令人驚豔的龐大產業歷史文物收藏外,其展示的方法與巧思,也在在讓人看到該館對於勞工階級生活狀況與文化的重視。
主軸一:產業
  登上該館最高樓層,除了可以俯瞰窗外根特市的美景外,室內陳列的則是從1750年至1900年,根特開始從農業社會轉型,步入工業革命的新社會發展歷程。透過大量保存的珍貴歷史物件和圖片,該樓層展示著從農業社會到歷經兩次工業革命,一路以來在生產技術上的演進,以及對於人類勞動產生的影響。而開啟當地工業化的濫觴,由根特商人Lieven Bauwens從英國偷運回來的珍妮紡紗機也出現於此,成了今日的鎮館之寶。另外在該紡紗機旁趴在地上工作的童工身影,也在這個談工業革命的樓層裡一再出現,突顯著工業革命雖然使生產力大大提升,但卻無法同步反映在工資的增長上,低薪收入迫使著婦女和兒童,紛紛離開家庭走入勞動市場以賺取生活所需。
主軸二:勞工
  離開工業革命的樓層往下走,即來到第二主軸:勞工。該層樓以JanJoanna這對親歷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夫妻,以及他們以降的六代子孫為敘事主角,透過他們在根特生活的口述歷史,來鋪陳近兩百年來工人階級家庭生活的變遷。
  時序上從工業革命啟動後,大批勞動力進入工廠,工廠的勞動管理大大改變過往人們的生活作息開始說起,之後沿著三個時間段:1889年之前、1889年至1950年、1950年之後,從各個面向來展示工人日常生活的變化。這些五花八門的面向包括了工廠內的勞動現場、童工情形、工人住宅區、城市面貌、衛生清潔、醫療健康、工資、飲食、消費、休閒等等不一而足。換言之,這個以生活在根特的六代工人口述史為軸線的展覽,將勞工做為一個人,所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涵蓋在展覽中。除此之外,該展也試圖將時間軸線繼續往未來延伸,請觀者在看完過去與現在的工人日常生活後,在離開展場前留言描述或是畫出十年後的未來,日常生活的變遷:比方你會在哪生活?你餐桌上食物會有什麼變化?透過引導式的提問,讓觀者去反芻並思考與過去當地人們生活的連結。
主題三:紡織
  十九世紀的根特是個知名的棉紡生產重鎮,加上該館所在地是家棉紡織廠的遺址,因此棉紡織產業作為該館的第三個常設展也是適得其所。進入該層展場,除了可看見棉紡業從紡紗到編織的整個生產製造流程,以及使用的機器設備和產品的演進外,該樓層另一大重點,即是沿著一台1906年製造的長條形的棉紡織機,展示著根特市兩百年來的紡織業發展史,和隨著該業蓬勃發展下湧入許多紡織工人的生活狀況,他們積極活躍地投入成為工運主力,使根特在二十世紀成為社會主義和天主教勞工運動在法蘭德斯地區的重鎮。
  儘管館內三大主題敘事鋪陳的主要切入點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圍繞著「勞動」作為核心關懷,使得這座作為位於根特的產業、勞工與紡織博物館,在「三合一」下更顯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