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控合併的惡果,阿扁看到了嗎?
Tagged:
出刊日期: 
2004/09/15
期數: 
第四十五期
      對八百名高雄企銀員工來說,九月六日是特別感傷的一天,有五十年歷史的高企因被政府接管標售,由玉山金控得標,全台灣四十五家分行的「高雄企銀」招牌被同步卸下,埋入歷史。而這八百人再也不能自稱是「高企員工」了,其中四百人獲得新的集體認同,他們將以「玉山銀行員工」身分在新環境中努力融入與適應;另外四百人則站在中年失業的十字路口,獨自面對茫茫的未來。
  這種因為企業併購對勞工所造成的集體失落及認同撕裂的感受,也曾發生在大安、萬通等其他許多銀行員的身上,未來甚至會更加頻繁地上演。遺憾的是,社會主流觀點純粹從商業策略、規模和利益的角度來理解一樁樁的金控與合併,再三強調金融併購是一永不回頭、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個人只有順從適應,從而這些事件對活生生的勞工及其家庭所造成的傷害,始終沒有被社會輿論正視關注。
  金融併購究竟對誰有利?對誰不利?此一問題絕非無關痛癢。大量銀行員因金控、合併因素而失業,其中影響最大的正是那些正值中壯年巔峰期的銀行員,這些人一旦失業,二度就業之路將佈滿了荊棘,因為銀行組織改造正在將銀行員「去專業化」,連帶改變了就業市場的需求。
  現在的銀行員就跟業務員沒有兩樣,只要會賣東西就好,但是達不到業績就得走人。在此情況下,銀行員長期累積的經驗和知識,反倒成為負債,因為業者喜歡大量招募低成本、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充任業務專員或理財專員。新人通常較為積極,同時為了衝業績,會先把週遭親朋好友搜括一遍,等到業績下滑、自動淘汰之後,又換另一波新人補充。如此週而復始,金融業的就業市場正逐漸走向低成本、高替代率、獎金制的型態,相當不利於中壯年、有一定經驗和地位的銀行員,這些人即使有機會再度就業,其薪資待遇往往也大幅縮水。
  金控、合併影響所及,不僅是勞動型態改變,對一般較弱勢的消費大眾而言,也是弊多於利。譬如大型金控公司不論在服務、訂價策略或推出新金融商品上,都著眼於高所得、強勢的客戶,忽略一般客戶;金控公司透過併購獲得分行通路之後,將偏遠、規模小的分行遷移集中於繁榮大都會區,加劇了信用分配的城鄉差距,促使弱勢社區更加邊緣化。
  金控、合併究竟能否如財金官員所言,提升台灣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尚未可知,甚至國外的許多研究都指出,規模中等銀行的獲利率往往超過大型金控集團;加上就目前累積的經驗來說,至少我們可確定金控及合併對大金融集團、高所得的消費群絕對有利,對於銀行勞工、一般消費者是不利的。
  在民主國家,一項好的政策必須衡量各個利害相關團體的獲利與損失,盡量求取社會、經濟公平,以及弱勢者的生存權。但顯然地,台灣在推動金控及合併政策時,有系統地排除了工會及勞工參與決定的權利。
  就在去年的九月六日,陳水扁總統參加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十週年慶祝茶會時發表致詞,其中就提到:「在銀行整併、退出的過程中,員工權益絕對不應被犧牲……對於因經營不善不幸被接管的銀行員工,阿扁將督促勞委會和財政部,協調事業單位、金融研訓院、金融重建基金等相關資源,為被接管金融機構的員工,提供全面性的在職訓練、就業服務及轉業輔導,使這些員工能繼續在金融業展現長才。」
  言猶在耳,總統的承諾已滿一年,相關單位並無任何具體落實方案與行動,讓陳總統的誠意停留在「說得好聽,做得太少」的階段。如今又有一家銀行消失了,市場盛傳今年底還有幾家金融機構將被同時接管、整批標售,但是我們看不到政府對於可預期的大量失業有任何因應準備。
  另一方面,經建會正盛大召開「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代表政府對於現存勞動體制的政策態度,將朝向去管制化、彈性化的方向發展,也意味國家在過去為了保護勞工工作權的立法限制,未來可能都將鬆綁或取消。政府所描述的未來工作美景,是一幅工作者永恆在轉換職業,從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的游牧生涯。然而,政府並未多費心思幫助每一位工作者都有跳槽、流動的本錢與能耐,結果將是一個兩極化的社會,區分為有本事移動的人和沒有本事移動的人。要預防這樣的分裂社會發生還來得及,只要落實陳總統的談話,並從正視高企問題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