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與自由化的省思
Tagged:
出刊日期: 
2001/05/15
期數: 
第五期

       應台灣「亞太公共事務論壇」與「亞洲民主資源中心」邀請,「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副主席等人於五月來台訪問。該團體倡言反對任何形式的腐敗,強調只要「以權謀私」,就是腐敗。「以權謀私」固然為人深惡痛絕,但內政的「透明度」卻著實具有兩面性:對國內民眾而言,透明度意味著一切攤在陽光下,某種程度上得以消除腐敗的發生;另一方面,在歐、美資本全球化擴張的脈絡下出發,藉著掃除一國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障礙,一國內政的透明度反成為獲利的工具。 

     1980年代美國學者「發現」其他國家的政府支出部分利潤豐厚,乃建議美國打開其他國家的政府公共招標大門,這也是我國在中美貿易談判後政府採購法必須開放「國際標」的由來。「透明度」也必須放在當前國際政經背景下來理解,台灣銀行業的自由化、國際化風潮,放在「透明度」的視角下觀察,也未嘗不是一支有力的參考點。  

       截至1990年代初,台灣四十年來的資本主義發展,在創造出「經濟奇蹟」的同時,同時也產生了羽翼漸豐的資產階級與為數眾多的工人。就經濟面來看,1980年代景氣最暢旺之際,同時爆發資本過剩的問題,剩餘資本未尋找出路,再加上「鴻源案」後政府欲解決地下金融的問題,於1991年國民黨政府宣布開放十五家商業銀行的籌設,同時規劃公營銀行的民營化作業。另一方面,第二屆立委中不乏特定財團代表為新商銀護航者,當今立院龍頭王金平(寶島商銀)、力霸少東王令麟(中華商銀)等二十位委員就參與新商銀的投資。 

       就政治面來看,過去在黨國體制下國民黨獨大的局面,在解嚴之後其控制力逐步下降,龐大的黨營事業為民眾所詬病,因此國民黨逐步財團化,並進入金融領域,希望以此影響力扮演行政官僚的角色,並以此影響力從中募集選舉所需的資金。地方信合社、農會則一直是國民黨的地方綁樁工具,其中生態不須多言。 

       國民黨在政府行政自主性逐步降低的同時,透過掌握部分金融機構的經營權以達成其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新商銀經營者利用放款以經營政商關係,國民黨、金融財團立委、新商銀形成共生關係,成就了1990年代台灣金融政治的雛形—「金權政治」,其中透明度缺乏自不待言。1990年代也是台灣政治民主化的年代,站在本土小資產階級位置發言的民進黨,指責國民黨「金權政治」的同時,策略性地將負有政策任務的國公營企業貼上國民黨的標籤,將國營企業民營化便成為反對國民黨的策略之一。 
       外有新自由主義自由化的氣候,內有國民黨的轉型與新政商關係的成形,以及民進黨以「自由化」對抗國民黨「威權主義」的挑戰,成就了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財團從「政治新貴」一躍而成「政治權貴」,廣大工人群眾則在缺乏階級意識的歷史中,成為國、民兩黨爭奪政權的動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