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產業民主」—中鋼工會取得一席董事有感
Tagged:
出刊日期: 
2001/06/15
期數: 
第六期

      今年五月一日,台灣的勞工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爭取多時的產業民主-工會代表進入董事會,終於正式在國公營事業體系正式實施,雖然範圍僅侷限於公股股權達50%以上的單位,不過已為勞工的參與經營管理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中鋼公司於民國84年間開始民營化,公股股權已降至50%以下,並非上述產業民主的適用對象。但是,由於移轉民營時,員工透過優先優惠認股方式,擁有相當比例的公司股票,因此,早在六前前二屆董、監事改選時,中鋼工會即亟思如何將零散的員工股權集中,轉化為一股力量;卻因當時工會不具公開徵求人的資格,所以員工雖擁有近7%的股權,仍將一席垂手可得的董事拱手讓人。

      三年後,工會捲土重來,但仍不具公開徵求人的要件,且員工股權降至約3.5%,已不足以力保一席董事,有了前車之鑑,工會遂與公司協議,由勞資雙方共有一席董事,工會代表擔任第二年的一年任期;這種「不完整的董事」的結果,當然不是工會的目標,於是,中鋼工會就致力於購足800張以上的中鋼股票,以跨越公開徵求委託書的門檻,等待下一屆董、監事改選的來臨。

      本屆中鋼董、監事改選,可說未演先轟動,不過整個社會焦點均放在董座爭奪戰上,鮮少人注意到中鋼工會正以鴨子滑水之姿積極運作爭取一席工會董事。中鋼是目前上市、上櫃公司中資本額排名第四的大型企業,設有董事11席,股東人數超過48萬人,其中3張以下小股東即占了34萬人;除經濟部持股占40%以外,可說股權相當分散,所以這次工會雖然已有1100張的股票,可以擔任公開徵求人,但現有員工持股卻僅占2.3%,比三年前又降低不少,除了要集中員工股權外,尚需向外蒐集委託書,這是一次實驗,也是一項考驗。透過工會的徵求,最後也只達3%而已,而中鋼工會所當選的權數,卻有6%之多,其中的3%是仰仗經濟部公股的挹注,才得以順利當選。

      觀察中鋼工會經由六年的努力,這次能夠順利完整地擁有一席董事,正應驗了「自助人助」的道理。有別於公營事業透過立法的保障,強制規定工會董事的席次;也不同於已民營化的事業工會正在推動的公股董事中應至少有一席工會代表。這兩者工會均不須擁有股票,董事席位是由公股所委任產生,某種程度上還須受公股代表身分所約制。中鋼工會的經驗則是另外一種模式,雖然工會董事的當選有來自公股的支持,但其當選身分卻是道道地地的中鋼工會,在行使董事的職權並不受公股的約束。這是已民營化工會一面爭取公股董事代表應有工會席次外,必須再思索如果完全民營後,工會如要進入董事會參與經營管理,中鋼工會的經驗或許足以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