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運評論】失業潮下工運的新年課題
Tagged:  •  
作者簡介: 
高雄市NGO工作者工會研究員
出刊日期: 
2009/01/15
期數: 
第97期

  全球金融海嘯引起的景氣衰退仍未見底,新的一年裡,預估與失業相關的話題將持續發燒。面對媒體與政治人物難得的關愛以及眼花撩亂的政府方案,受僱者們與勞工運動該如何因應呢?這裡不是要重複那些充實自己、培養多元專長、增強競爭力之類把責任歸諸於個人的論調,相反地,台灣的受僱者欠缺的是在勞資關係中集體發聲與議價的能力。沒有集體發聲與行動的能力,個別勞工在景氣波動之中,根本無能因應資方的予取予求。換言之,我們必須要趁這機會,讓更多勞工團結在一起,壯大工會運動的行列。

去年12月23日,由團結工聯等團體發起共600多名勞工前往勞委會,抗議主管機關放任企業違法,要求勞委會應嚴格執行監督之責,禁止違法無薪休假。(苦勞網特約記者徐沛然攝)

 

■勞工都不想加入工會嗎?

  台灣受僱者加入工會的比例非常低,導致整體社會對於工會的認識非常陌生與片面。扣除類似官方保險代辦機構的職業工會會員數之後,每百位受僱者中,只有6.8人是產業工會會員;每一百家企業中,不到一家有工會,這在國際上是很低的數字。缺乏工會這個集體保護傘,面對雇主的降薪與無薪假,或者將正職工轉為契約工或派遣工,或甚至是解僱令,個別勞工只能默默接受,能夠起身反抗的少之又少。對照勞工缺乏集體談判能力的現況,勞委會公佈的無薪假定型化契約顯得不知民間疾苦,試問誰會敢拿著它去跟老闆談判?

  從勞工運動的觀點來看,我們在這波的當務之急是向所有需要(工會)幫忙的勞工朋友張開雙手,邀請他們加入工會。或許有些朋友會說:哎呀,很多勞工並不想加入工會。我們該想看看,這是事實嗎?還是這只是我們安於現狀的藉口?

  其實,無論是國內或者國外的調查,受僱者想要加入工會、受到工會保護的意願並不低。然而這在台灣是一條困難重重的道路,現行工會法就是一道制度性的障礙。30人才能籌組工會的門檻,遠遠高過香港與韓國。同時,同一行業的勞工不准組織行業工會,更禁止組織跨區域或者跨行業的工會。於是,在台灣要成為工會會員,首先必須受僱於30人以上的企業,並且找到30個不怕雇主打壓的同志,經過繁瑣的官方報准程序,才有可能成立工會,這在在都充滿了威權統治的遺痕。對此,勞委會應根據國際勞工公約保障勞工結社權的原則,立刻提出工會法相關條文修正,將工會組織鬆綁,這絕對是多數執政的國民黨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事情。同時,工會法的修正也必須是工會界應列為首要的運動目標。

 

■工會可以做些什麼?

  其次,現有的工會組織雖然力量薄弱,不代表只能乖乖地在這部有違憲之虞的工會法下坐以待斃。畢竟,世界工運歷史經驗顯示,經濟危機經常是工會力量成長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率先拋開工會法的僵化圖像,宣示:只要工人要團結,沒有什麼法令可以限制我們!

  首先,公營事業或者大型私人企業工會,建議要拋棄明哲保身的保守作法,將企業內的非典型僱用的同事納入會員。比如說,中油的加油站工讀生、各銀行的人力派遣員工、各廠常見的外包工等等,都應該有機會加入工會。如果工會連這些近在身邊的派遣工、外包工、工讀生都無法團結,或者說,連去團結他們的意願都沒有,那麼企業工會只會在勞動彈性化的時代中瓦解殆盡。

  換句話說,台灣長久以來的產業/廠場工會型態已經到了轉型的時候了,不是只有「同一雇主同事/正職員工」才能團結在一起,而是「只要需要,就必須團結」。相信常出國交流的工會夥伴都有注意到,國外單一企業工會已經日漸絕跡,愈來愈多的是行業別工會,或甚至是跨行業的工會。因此,這些大工會也要試著轉型成行業別的工會,比如說電信與郵務轉型成通訊業總工會、台電與中油轉型為石化與能源業總工會、中鋼與汽車業可轉成金屬製造業總工會、銀行工會轉型成金融業總工會等等。

  其次,縣市級總工會以及行業工會聯合會,除了協助更多的廠場成立工會之外,也建議要招收個人會員,向許多亟待扶助的弱勢勞工張開大門。想想,許多工作權遭受威脅或者迫害的勞工,根本沒有機會加入工會,各級產總或者聯合會是他們唯一可以加入的工會組織(如果我們不希望他們加入沒有用的職業工會的話)。同時,也因為他們的加入,各級產總與聯合會將更清楚掌握資方在勞動彈性化方面的各種招數,要抗爭的時候也才有更多的會員可以動員。

 

■在發聲明、開記者會之外…

  上述這些作法對於我國的工會運動都是新的嘗試,在國外卻已行之有年,原因很簡單,國際上的工會很早就認識到,勞動彈性化並不會創造更多工作,只會讓好的工作變成壞的工作,只會讓雇主更容易降薪與裁員。所以歐、美的工會無不絞盡腦汁接觸各種勞動者,讓他們加入工會的行列。我們不能只是守在自己的公司或廠區,面對惡化的勞動環境束手無策。特別是各種的總工會,必須無懼挑戰工會法,帶頭投入更多資源在工會組織的轉型與創新,這些遠比發聲明稿與召開公聽會、記者會更為要緊與有效。

  本文之所以強調勞工集體發聲的重要性,是因為根據過往歷史,促成合理的勞資關係,從來都不是資方的恩典與良善,而是勞雇雙方的對等談判。這波勞工失業的重災區是在電子業與服務業,正是工會組織率最低的兩個區塊(別忘了竹科與南科的零工會紀錄)。一個講人權的社會,不能把勞工雙手綁住任人宰割,事後再努力幫忙塗塗紅藥水發發消費券了事。新年文告中,馬總統很誠懇地呼籲企業主不要解僱勞工,要讓這樣的呼籲不至於流為天真,有賴現有的工會組織與執政當局共同促成制度的鬆綁,讓更多勞工有機會加入工會行列來集體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