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理念-開放內容(Open Content)的說明
Tagged:
作者簡介: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出刊日期: 
2012/07/15
期數: 
第139期

  我在過去的8年(2001-2008)之間撰寫了3本書,分別是《銀行員的異想世界-台北國際商業銀行產業工會的傳奇故事》(20031月)、《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20057月)及《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20083月)。如今我及工會的夥伴們決定放棄這3本書的版權,將它們放在網路上供人免費自由下載、瀏覽及傳布。我願意從作者個人的角度,簡短說明如此做的理由。

  從一開始,我們不是在一般商業出版的意義脈絡中做這件事,這些文字被當作是工會運動的一部份,或是一項實驗,既是要揭露金融與政治更深刻的真相,也是要透過文字的力量激發人們改變世界的道德動機。不管做得好或不好,它們跟商業出版的邏輯以及版權的概念其實有些扞格不入。商業出版在乎的是成本回收與利潤極大化,沒付錢的讀者禁止閱讀內容;但社會運動在乎的是理念推廣與人心的轉變,愈多人閱讀愈好,如此才有改變觀念、進而改變世界的機會。

  但是,我們沒有一開始就選擇「開放內容」這條路。一方面是因為工會運動本身仍需要經費挹注(儘管出版帶來的財源為數不多),另一方面是我們需要透過商業出版的機制以接觸到更廣大的讀者。若不採用商業的發行通路、文字美術編輯、行銷策略等等,這3本書將只能在少數人的小圈圈內流傳,不僅一般讀者沒有機會看到,即便是看到了,也只會被視作業餘的即興創作,沒有重視的必要。在這個高度組織化的世界裡,商業出版就等同於基本的專業度及可讀性(雖然書店裡不乏垃圾書籍,甚至許多商業書的價值與其暢銷程度恰成反比),但這是世界運作的規則,我們不得不接受。

工會、作者放棄版權 專書開放可以網路自由下載

  在這3本書出版多年之後,我們覺得「開放內容」的時機成熟了。這3本書以實體書的形式在市面上逐漸不再流通,但是我們相信書中提倡的那些理念與觀點,以及書中敘述的許多小人物的生命經驗與困境一點也沒有過時,仍然值得參考與借鏡。所以,何不解開資本邏輯對文字設下的枷鎖,讓它們以更自由的形式面對世人?我常常想到那些接受我的採訪、以各種形式幫助我、教導我如何看事情、對我娓娓訴說他們的人生和痛苦的那些朋友。這3本書其實是他們和我的集體創作。如果能換一種方式讓他們的經歷繼續流傳下去,對更多願意傾聽的人訴說,那麼也算是我回報他們的方式之一。我懷著有些激動和興奮的心情,邀請各位隨意點進去瀏覽看看。您隨時可以離開,如果您對其中內容覺得心有戚戚焉,歡迎轉寄給任何人,沒關係,不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