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全教會出席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議(ISTP 2013)側記
Tagged:  •  
作者簡介: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副祕書長
出刊日期: 
2013/06/15
期數: 
第150期
  長期與本會友好的全國教師會(全教會)是國際教育工會(EI)正式會員,長期關注國際教師專業議題,推動教師權益不遺餘力。筆者有幸於今年3月中旬以隨行翻譯、會議協調的身分,陪同該會劉欽旭理事長、李雅菁秘書長、外事部吳南嬿主任,以及代表教育部的甄曉蘭教授,出席本次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議(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eaching Summit, ISTP 2013),並且前往烏特列支(Utrecht)拜會荷蘭教師工會(AOb),與該會國際部交流座談。
  此行在荷蘭期間,行程緊湊、充實。全教會除每日會後在當地同步發稿,向台灣會員報告會議進度與收穫,每晚亦召集工作會議,彙報資料、交換意見,認真參與國際事務的精神令人欽佩。以下為筆者隨行工作、觀察峰會與各式會議之心得側記,與關心工會國際參與之同仁分享。
■對話架構:跨國高層級三方對話,推展多層次影響力
  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議(ISTP 2013)的初衷在於拉進跨國研究發展組織(OECD)、國家政府教育主管機關(各國教育部)、國際教育工會(EI)三種不同立場的組織形成對話平台,藉此影響各國教育政策,提升全球教育品質。前兩屆由美國教育部發起主辦的高峰會,不但發揮強大政治影響力,支持歐巴馬的教育改革,亦整合了美國國內8個包括工會在內的教師專業倡議組織,最後與教育部長Duncan簽署協議,展現實質協談成果。依此脈絡,便不難理解EI為何如此煞費苦心推動此項三方高層對話架構。
  今年峰會由荷蘭政府教育部承辦,台灣教育部長原定出席,卻因諸多國際政治現實考量而作罷;幸而最後在EI、荷蘭教育部與台灣外館的積極協處下,台灣取得3位「與會者」身分席次,李秘書長與筆者則靠現場協調與EI工作人員幫助,順利取得識別證並全程參與會議。由此可知,透過雙邊官方協調、搭配上級組織EI的努力,以及出席者自身在現場積極協處等多管齊下,是未來工會出席國際會議若遇主權定位爭議干擾時,可參考之運作模式。
■關鍵人物:Anthony MacKayFred Van Leeuwen以及Jet Bussemaker
  主導整場高峰會的主持人(moderatorAnthony MacKay是現場運作三方對話的靈魂人物,他本身是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OECD顧問、澳洲策略教育中心執行長(CEO, Centre for strategic education)、英國全球教育領導者計劃(GELP)副主任等,均為接受企業或基金會贊助之非營利民間組織,專長在提供政府教育主管機關策略性方案與執行建議,可見其在教育政策之影響力-抑或是與各國官方及OECD密切的關係。
  正式議程一開始,他便以「此為高層閉門會議,請勿引用發言內容」定調,將媒體拒於門外,且非「部長」或「副部長」級官員不得參加,營造「友善官方」的環境;另一方面他也參引開會地點「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股票交易時的名言「不用急,但也不要讓機會輕易溜走」來期許所有與會者,以耐心溝通、積極參與來使高峰會產出令各方接受的成果-點出會談高度、舒緩緊張疑慮,並善盡主持人之責。
  代表工會方的EI秘書長魯文(Fred Van Leeuwen)則明確提醒,全球經濟危機將引發其他層面的社會危機,政府回應緩慢而保守,以「零成長」(zero growth policy)來回應零成長的經濟是不足的,以標準化測量成績來定義孩子的學習,並藉以作為教學品質的指標、與教師薪資待遇掛鉤,更是令人無法認同。他強力主張工會才是決定教師標準的核心,教師評鑑應是建立在信任、透明化與高度參與的基礎上。此外他補充,即使媒體未能自由入場,但TwitterFacebook開放讓全球關心此議題的教師與倡議人士能同步在線上討論,監督的力量與峰會同時並進。
  最後,代表國家層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荷蘭教育、文化暨科學部長Jet Bussemaker則從會議主題-教學專業出發,點出兩個官方關切的重點-學生成就、教師流動率。她認為教學是一種神奇的過程,「好的老師是讓學生知道老師在教什麼」,並且展現在學習成果上,這就是教學品質的涵義。而降低教師流動率要從整體師資培育的過程來強化,包括密集的新進人員督導計劃、提供持續性進修機會、落實教師專業認證等。
  她的結語談到,「教育不能只靠個別的好老師」,教育品質需要專業的教師團隊來支持,形成集體、良性的專業教學回饋及諮詢機制。此番發言凸顯了荷蘭教師評鑑的特色-著重「同儕視導」(peer reviewSKOOP計劃),推動校際之間互評;卻也令人質疑主管機關是否陳義過高,無法從保障教師專業地位與薪資待遇的角度,實質尊重專業、維護教師品質,進而使教師成為社會認可的專業、吸引人的從業選擇。
■空間政治:誠信交易是擴張整體利益的基礎
  事實上,從會場地點的選擇、甚至會場座位的安排,亦能看出些許峰會背後的思考脈絡。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發行股票制度、成立證券交易所,也是首先成立銀行、推行信用制度的國家。1617世紀時,荷蘭先是作為當時海上霸權國西班牙對歐陸貿易的主要對口國,幾大富商家族聯合向全國募集資金、發行股票(shares),成立了東印度公司(VOC),成為荷蘭人心中發展遠洋貿易、解救全國經濟的唯一希望與寄託。無法發放股利的股票,聰明的荷蘭商人就發明交易制度,讓人民認購的股票能到交易所換成現金,使其成為可流通、具變現性的商品,吸引外國人投資,國際金融從此起步。
  為使金融擴張、推行融資業務,荷蘭商人建立銀行讓公司或個人進行貸款,包括當時因貿易壟斷權爭議陷入戰爭的西班牙,也是其客戶,並因此立法「即使是銀行敵對國的客戶,亦不能用任何藉口限制其銀行活動」,彰顯了荷蘭商賈建國,首重「誠信」與「交易」的精神。
  迎賓晚宴則選在最能表彰黃金年代的海事博物館舉行(Maritime Museum),荷蘭政府此番用心選擇場地,在教育、文化暨科學部國務秘書Sander Dekker的迎賓晚宴致詞中,獲得一貫性的呼應。他說過去荷蘭的黃金年代是交易遠東香料、瓷器古董、布料、穀物的貿易核心,如今他見到當代荷蘭開啟另一個黃金年代的可能-交易「知識」(knowledge)。在此「交易」(trade)並非侷限為金錢與貨物的買賣,而更接近「交換、各取所需」的本意,在在令人感受到身為主辦國,用心將國家核心的歷史文化脈絡、互信開放的人文精神,細緻體現在各國貴賓的整體會議經驗中。
  然而在正式會議的議場座席安排卻引發工會質疑與不滿。主辦單位延續過去兩屆的模式,將座席分為內、外兩圈,內圈是各國政府代表與工會代表,外圈則是其他與會者,包括觀察員(例如南非教師工會)、NGO(官方未出席國家之教師工會,例如全教會)、一般教師(大部分為荷蘭當地教師)等。一些國家教育行政主管單位與工會水火不容,甚至以不出席來表示要與工會同桌比鄰而坐的憤怒;也有官方與工會代表各言其志的狀況,或者不可思議地表現團結融洽但於事後強烈不信任對方的情形。這是內圈微妙的國際政治,再怎麼說都是受到整體峰會認可的國家或行政區域(jurisdiction),包括中國與香港。外圈大約四、五百名的與會者在內圈盡情討論後才有發言機會,難以有效影響整體的討論。
  此外,午餐時以部長(ministers)、工會領袖(union leaders)、其他與會者(attendees)分三組、三處進行,也許提供了「自己人」溝通、評估、取暖的空間,卻多少為不同利益關係者彼此的團體討論徒增想像空間,不見得有利於三方達成共識-即使各國代表被要求在峰會最後階段提出具體承諾、在接下來12個月要努力的具體目標,也容易因印象的延續效果而被解讀為「各國部長的共識」,官樣而敷衍。
■謹記並善用心中與我們共存的老虎,無論牠對你而言代表什麼
  此行於EI會後會時,全教會劉欽旭理事長發言認為OECD簡直是教育的最佳銷售員,一如少年Pi的遭遇,是教師應謹記在心的老虎,獲得各友會代表與祕書長魯文高度肯定。沿用劉理事長的啟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筆者從事工會國際參與多年,個人觀察淺見以為政治是代表組織處理國際事務者在與各國交流、交涉、協處等過程,無一不存在心中的老虎。老虎並非受邀前來,其原始本性亦隨時能將人吞沒沉淪,但人能選擇各種方式與之共存;從畏懼、逃避、到主動馴養、維持恐怖平衡、共患難而寄予情感、到最後清楚界線回到本我。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正視心中的老虎、跳脫旁觀自保的心理,展現人性基本的信任、樂觀與積極的行動,才能泰然生存。
  政治兩字顯然不只是政黨、政策、或者權謀如此狹義的聯想,亦不宜以國內兩黨政治經驗與框架去理解或主觀詮釋國際政治的現象;也許應最單純地回歸到「處理眾人之事」、「倡議共同利益」的初衷,便能發現政治與專業不是獨立的元素,而是同一隻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