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惡意併購殺紅眼 吳辜蔡花搶插旗
Tagged:  •  
作者簡介: 
銀行員全聯會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6/03/15
期數: 
第六十三期
      去年,台企銀員工以罷工四天的行動,不僅力阻銀行被財團金控併購,更引發社會質疑不當併購造成「財團治國」的疑慮;然而,政府仍恣意妄為,為了達成「官股減半」目標以保住「烏紗帽」,在未事先與員工溝通之前,又趕在去年底急忙授意有官股背景的兆豐金宣布加碼收購台企銀股票,預定以三年時間完成併購。
這個沒有決策脈絡及政策說明的草率決定,加上今年在「金控減半」的政策緊箍咒之下,官股金控的整併首當其衝,也引誘了這群豺狼虎豹垂涎覬覦,一場金融併購大火拼一觸即發。首先,在歷來併購案上爭議不斷的中信辜家,無視輿論對其先前硬拿開發金「吃相難看」(辜家至今對開發金的持股未達6%,違背當初與財政部協議的承諾),而且經營成績乏善可陳的批評,搶先發動攻勢,左打兆豐金、右踢金鼎證,引起社會「辜家為什麼可以有三家金控?」的抨擊。
當這些野心勃勃的金控家族(或跨國資本)坐享併購果實、擦亮「吳辜蔡花共和國」的銅臭,專責併購業務的投資銀行賺翻了天,媒體報導連連讚嘆、編織虛幻,政府官員交差了事、升官加爵;又有誰去關心那些身處併購風暴、擔心裁員失業的銀行員,為何現行法律無法有效保障其勞動權益?當金控愈成其大,與其打交道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有更受到嚴謹縝密的保護嗎?在金控大亨富可敵國之後,台灣的金融業就真能走入國際,占全球一席之地嗎?尤其要追問的是,這樣的「國際化」又給了整體社會什麼好處?
更何況,這些鉅亨的併購資金根本就不是從自己口袋掏錢出來,只是投機運用高度財務槓桿、甚至是動用旗下龐大保戶資金而來,這樣的金錢遊戲有誰玩得起?再者,執政當局讓經營績效良好、具有官股成分的兆豐金及第一金「被動因應」三大家族上下其手,不僅放棄官股應有的政策角色,根本就是放水圖利財團。
台灣的金融改革一路走下來,彷彿只有一併再併才是唯一出路,至於社會輿論批評財團併購手段可議、政府金融監理失責等問題,工會指控「圖利財團」的嚴重社會後果,都會被視為是阻礙併購的雜音。媒體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這場冷血無情的「敵意併購」,其實沾沾自喜的黃雀猶不知大禍臨頭,將被近在咫尺的彈弓無情射落,最後整個金融生態再回到過往壟斷寡占的局面,只是換成金控財團及外資當家做主,到時政府的金融監理將難有絲毫作用。當台灣的金融政策不能兼顧社會公平性,財團毫無社會責任的思維,這將是國內當前金融併購的悲劇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