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第20屆「亞洲社會論壇」會議紀實
Tagged:  •    •  
作者簡介: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秘書長
出刊日期: 
2016/11/15
期數: 
第191期
  於1994年正式成立的「亞洲社會論壇」(the Social Asia Forum),係以探究勞工問題為主軸,並且納入相關社會議題的討論,以關心亞洲社會經濟發展之趨勢為主旨;當時是由日本初岡昌一郎教授、南韓朴榮基教授、台灣陳繼盛教授所共同發起,並自第5屆起邀請中國參加。
  第20屆「亞洲社會論壇」於20161014-15日在日本東京TOC Ariake Convention Hall舉辦,今年輪由日本主辦(日本連合總研承辦),將近百人與會,台灣方面由文化大學吳慎宜老師帶領,共計13人,台北富邦銀行工會葉金上理事長與筆者亦是成員之一。
  今年論壇主題為「東亞地區工會在勞動力老化、性別及貧窮上的挑戰」(Challenges of Aging Workforce, Gender and Poverty for Unions in Eastern Asia),兩天共計發表8篇相關報告如下:
  筆者將於本刊分期依序摘錄台灣、日本、南韓、中國的報告內容,使讀者了解該項議題的發展趨勢及各國(工會)因應之道。本文首先摘要整理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周玟琪教授的《台灣勞動高齡化與性別及貧窮議題的挑戰與因應》報告內容如下:
台灣人口老化趨勢概述
  周玟琪教授指出,人口老化(Population Ageing)與全球化、全球暖化、貧富差距擴大,是影響當前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大核心課題,工會需要關注人口老化趨勢對於各項勞動議題的衝擊,也是未來各國工會運動的創新方向。她並引用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5),其指出在人口老化衝擊下,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停滯,因為高齡勞動參與率偏低,將可能影響經濟成長動能。至於「少子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至少包括勞動力減少影響經濟成長、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挑戰國家財政永續、社會安全制度改革以確保長者權益、世代公平正義與世代團結共同面對挑戰等議題。
  台灣老年人口在1993年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成為高齡化(ageing)社會;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並推估2018年此比率超過14%,而成為高齡(aged)社會;2025年此比率將再超過20%,我國將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開始,台灣老年人口數達到3115千人,已正式大於15歲以下人口數308萬人,老化指數開始達到101.2%,且年齡層中有一半以上為40.6歲。接著老化指數將一路上揚到2061年的472.7%,也就是屆時老年人口數將大於幼齡人口數達到4.7倍。
  而且台灣人口從高齡化國家轉變成超高齡國家的時間,相對其他國家的因應時間較短,亞洲國家又相對於歐美國家相對因應人口老化的時間較短,因此挑戰也相對比較大。此外,隨著少子女化的趨勢,可知在1970年台灣的人口呈現尖點之金字塔型,但到了2013年成為中間大、兩頭小之燈籠形,到了2061年除人口數減少外,金字塔亦將轉型為倒金鐘型態,社會負擔相對較重。
問題與挑戰:創造有利年長者就業的友善職場
  簡言之,台灣人口老化趨勢為:人口快速老化;勞動力呈現晚進早退、老年貧窮、性別差距偏高;加上又需面對青年失業高、低薪困境、人力需求新低、經濟發展趨緩、年金破產風險、國家債務仍高等相關的不利條件,積極因應勞動力老化之挑戰實已刻不容緩。然而,65歲以上長者之勞動參與,長期被視為福利依賴者而非社會貢獻者,經過多年倡議,政府在2015年底才將65歲以上的就業協助正式納入老人福利法,並明定勞動部為專責部會。因此,未來必須在觀念與制度設計上,創造有利年長者就業的友善職場。
  另外,台灣的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在2015年達到1,737萬人後,已開始呈現減少趨勢,估計將在2061年降為904萬人,也就是台灣已正式邁入勞動人口減少的時期。至於減少的幅度,除了人口因素之外,尚還包括引進機器人替代勞動力或生產自動化等因素,因此除了在勞動人數的數量上應予注意,對於如何善用新科技,強化勞動的品質與價值,隨著機器人替代的壓力與挑戰,順勢提升勞動力素質,亦是相當重要的方向。
  因此,如何提高勞動力人數,當務之急應是有效提升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動市場參與。但是為何我國的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參率偏低,主因在於勞動市場仍存在嚴重的年齡歧視,對於缺乏工作經驗的年輕人與年長的勞動力,以其缺乏工作經驗(年輕人)及對年長者年齡歧視,而呈現排除的狀態,故兩者難以順利就業。行政院主計總處對於中老年就業狀況調查(2011)發現,45歲以上失業者有信心找到新工作的人數比率僅有16.4%(沒有信心找到工作83.6%),沒有信心找到工作的首要原因即為年齡因素(58.3%);其次依序為缺乏合適工作機會(28.9%)、技能不足(8.7%)、健康因素(4.1%)。顯示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動市場的主要障礙為結構性因素,包括年齡歧視的勞動結構、合適工作機會的不足與工作技能不足等因素,相對的中高齡與高齡者的勞動市場參與意願,隨著退休金缺口的意識成長,其就業意願是有增無減。
  除了年齡對於勞動市場形成的影響,性別因素亦不容忽視。追求「性別平等」是長久以來關心性別權益與人權發展團體重視的議題,但是我國男女勞動市場參與因為國家的育兒與老人照顧的支持措施不足,導致我國25-29歲年輕女性勞動參與率(88.8%)雖較歐美國家都高,但是從55-59歲開始,女性勞參率僅有40.0%,60-64歲女性勞參率為22.6%,65歲以上女性勞參率僅有4.6%。
  如進一步比較台灣與南韓高齡與性別勞動參與率的分布,亦可發現台灣男性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13%,尚低於南韓65歲以上女性勞動參與率24%,顯示除了性別差異的因素之外,勞動市場的結構性因素對於台灣而言,需要努力突破。南韓在1991年即推出了「老年人就業促進法」(Aged Employment Promotion Act),並在2008年融入禁止就業上年齡歧視之法律;日本在1970年代即推出了高年齡者僱用安定相關法律。台灣的研究者多年前亦曾倡議研擬制定中高齡就業專法,但因故無法順利推動,直到今年新政府上台,蔡總統在政見中提到要制定中高齡就業專法,因此台灣如何借鏡其他國家經驗,在此刻有其相當意義與價值。
  如前所述,女性勞動市場參與率長期遠低於男性,但是女性的平均餘命(目前為83.3歲)長期都超過男性(76.7歲),加上台灣社會保險體制主要是立基於就業為前提(包括勞退及勞保老年給付等),老年女性經濟安全與保障,的確需要從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參率提升加以強化,以避免女性老年貧窮將較男性老年貧窮問題更大。此外,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家庭收支狀況調查,在2015年平均有所得收入者共計有1,418萬人,每人平均所得為525千元,其中男性有所得的人數為8,221,362人,所得收入為587,968元;女性有所得收入的人數為5,958,723人,所得收入為437,868元,僅有男性的75%。最低20%所得人數為2,836,017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就占了107576 人(37.7%)。
  而且30歲以下落在最低所得組的比率也相對偏高,我們可發現30歲以下受僱者共195萬人,有20.6萬人月薪不到2萬元(10.6%);月薪不到3萬元有113.4萬人(58.2%);月薪不到4萬元有171.1萬人(87.7%),等於近九成青年月薪不到4萬元。青年因為低薪所形成的青年貧窮問題,甚至是啃老的現象(一般指稱進入青年但仍無法獨立,需依賴父母生存),也開始翻轉傳統華人社會養兒防老的思維與可能性。
  最後,根據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顯示,台灣的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中。2014年綜合所得總額最高5%與所得最低5%的倍數值為112倍;但在2005年此項比值為55倍。
勞動力老化的因應與政策發展
  人口老化度高的國家,無不積極透過延後退休、提高高齡就業率,來緩和人口老化的財政危機、提供國民社會與勞動參與機會、並促成世代公平正義,以因應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並努力將挑戰轉成機會。
  為了避免高齡社會的衝擊,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積極提倡友善年齡的就業政策(Age-Friendly Employment Policies),希望能透過有效的政策與方案,促成中高齡與高齡者就業,減輕高齡社會對國家經濟及財政的衝擊,也能使中高齡與高齡者的人力達到有效的發揮。其中有三個領域特別受到重視:(一)政府必須確保年金或其他相關的退休給付,能「鼓勵」而非「排斥」中高齡與高齡者繼續就業;另外,政府也必須投入資源,協助中高齡退休者能找到新的工作。(二)雇主部分,必須避免年齡歧視,發展年齡多樣化的勞動力結構(age-diverse workforce),強制退休的年齡限制,也需要加以檢討,以使中高齡與高齡者能有更多的空間,選擇何時退休;中高齡與高齡勞動者本身也要調適自己的工作態度,以延長自己的工作年齡,並繼續取得新的技能。
  另外,周玟琪教授以其接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部)委託研究的《台灣的高齡化社會勞動政策白皮書研究報告》(2007),提出將「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與「生產力的老化」(Productive Ageing)視為主要推動方向。在勞動政策上,積極開發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及推動銀色產業(增加勞動需求),因為透過就業參與,以增加所得來源,在消極面可防止老人陷入貧窮,避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積極面除了促成經濟發展,更可促進健康、提高生活品質與促成社會融合與落實世代正義。
  總而言之,以創造性的信念與積極正面的價值觀,並以世代團結與愛的互助合作方向,將有可能因應台灣無可避免的人口老化挑戰,並進而將挑戰轉化為新的發展機會。所以讓我們的長者覺得自己有用,可以過著自立與尊嚴的生活;創造就業機會以提升國民勞動參與率;透過勞動參與及提供合宜就業機會,以提高勞動者透過工作參與及其幸福感;鼓勵不同世代透過經驗與技術傳承等相關活動與制度設計,以化解世代對立,創造雙贏的勞動市場。主要政策作法如下:
(一)提高勞動參與率,創造一個人盡其才與友善年齡的工作職場。
(二)致力於工作品質與幸福感的提升,包括推動職務再設計,開發適合年長者的合適工作機會。
(三)政府的施政不要繼續陷入「幫助中高齡會影響青年就業機會」的偏差思維,應更正面地促成世代合作與團結,用相容而非相對的角度與思維,進行少子高齡化的政策與方案設計。
(四)縮小在性別上的明顯差異,年輕女性因結婚、生育等因素離開勞動市場,國家對於二度就業女性的支持與協助措施明顯不足,所以除了工作及家庭平衡措施之外,也需要老年照顧的支持措施。
(五)結合社區性就業機會的開創,參考美、日、韓的法令,正式設置社區型銀髮人才推動的依據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