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ABC】如何化解中小企業的脆弱與風險?
Tagged:  •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研究領域:工作貧窮、經濟民主、合作經濟
出刊日期: 
2021/08/31
期數: 
第248期
  根據最新一期的經濟部2020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2019年中小企業家數為149.1萬家,占全體企業97.65%,較2018年增加1.72%;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達905.4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78.73%,也比2018年增加0.99%。在營業成果方面,中小企業銷售額為127,130億元,其中內銷額為112,992億元,顯然以內需市場為根基的中小企業,確實擁有穩定經濟與創造就業的重要貢獻。
▌中小企業的三重風險
  中小企業如此重要,卻潛藏著三項國際共通的風險。首先在經濟危機時刻,中小企業極容易受到衝擊而大量消失。英國在實施全國封鎖措施前,已經有3分之2的中小企業出現嚴重的週轉問題,3分之1的中小企業表達在幾週內可能不得不關閉。常年追蹤中小企業狀況的OECD,在20204月發布的報告也直白指出(註1),各國積極採取遏制措施同時導入大規模財政援助方案支持企業,但不幸的是中小企業依舊因疫情封鎖而倒閉。更嚴重的影響是後續連鎖效應,大多數中小企業集中在運輸、製造、建築、批發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等專業服務及個人服務市場,占OECD國家總就業機會的40%,若中小企業大規模消失,除了內需產業空洞化,還會導致經濟的全面衰退。
  第二項危機來自於全球性不可逆的高齡化。蘇黎世保險委託報告發現,英國已有超過3分之1中小企業雇主的年齡介於61-70歲之間。各國戰後嬰兒潮一代將在未來逐漸退休,這一波「銀色海嘯」的主角恰與中小企業雇主高度重疊,僅美國境內估計嬰兒潮世代擁有的企業就多達234萬家;同樣的,我國的中小企業白皮書也指出,雇主超過65歲以上比率從2009年的2.40%倍增至2019年的5.83%。不只高齡化,更大共同點在於多數中小企業缺乏繼任計劃而面臨關閉或出售,屆時不但對勞工不利,對在地經濟的衝擊也更深。如前所述,這些中小企業長年支持就業在內的社區基本需求,一旦消失將連帶衝擊社區的宜居性,隨之而來的優勢人力與資源快速外流,將造成社區步向沒落。
  第三項危機是不平等的根源。中小企業一直是勞資關係最複雜的深水區。根據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比對百萬筆資料的研究(註2),大數據顯示企業違反勞動法令有集中的現象,不合格達三次以上的廠商,高達48.38%集中在19人以下的小型企業。研究指出,可能是台灣的小型企業規模較小,沒有足夠資金或管理人力進行合理調整,或僱用足夠人力以符合法令規定。換言之,規模愈小的公司違法不合格比率愈高,2017年員工規模在5人以下的公司不合格率更達40%,因此規模愈小的企業,內部危及勞動權益與不平等現象可能愈高。
  這些國際資訊一致呈現出中小企業優劣的兩樣情。但無論如何,中小企業對台灣產業與勞動的影響力並不小於大型或跨國企業,該如何因應中小企業的多重潛在風險,早已是政府不可迴避的產業課題。
▌員工所有權作為一種解方
  從行政邏輯而言,若可有效因應中小企業可預見的風險,等於同時解決掉就業機會、市場衰退與社會不平等的三重危機。就行政效率看來,坐 等中小企業關閉後再來重新扶植,不但容易失敗且風險極高,再加上轉業的人力培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國家補貼為機會成本所換來的工作,也不必然長久,若是在倒閉前有效施救,必定比重起爐灶更加省時省力省錢。
  解決策略通常只需稍加反向思考。只要在企業主退休前找到合適接班者,便可維持運作,員工原地就業不僅穩定,成功率也較高。就成本效益而言,也比發放失業救濟或社會福利更加精省。從這層思維出發,誰是適當的接任人選?
  由員工共同接管經營顯然是最佳機會。以美國加州為例,該州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排名全美第四,許多小規模城市處在貧困邊緣。伯克利市(Berkeley)過去也是如此,雖有幾家大型企業,但何時要走並非市政府所能控制,反之中小企業占全市雇主總額的97%,占全市40%的就業機會,顯然該市的發展高度依賴中小企業。於是該市大膽採取新的產業投資格局,在市政規劃引導下,由經濟發展辦公室與當地組織合作,共同建構了一項城市投資計劃(註3),支持有可能關閉的中小企業協助轉換為員工所有權或工作者合作社。
  該計劃的三個工作目標,包括強化公部門了解中小企業的影響力與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其次從提高認識著手,針對伯克利企業主及員工推廣以員工所有權作為企業繼任選項。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提供各項支持,包括對這些企業評估可行性,提供技術支持,進而推動實體轉型。繼伯克利成為美國第一個投入公共資金,提升員工所有權以應對銀色海嘯的城市之後,底特律、北卡羅來納、賓州等地城市也開始結合民間團體逐步推動員工所有權。
  堅持以減稅補助依靠外部投資來協助中小企業轉型的慣行手法,已無法因應大規模且迫在眉睫的危機。此刻來到疫情重建階段,政府若可著手動員民間團體,向社會推廣員工接管擴大經濟民主部門,將有機會安然渡過三項橫在眼前的危機,否則只不過又會再次錯過疫情為社會帶來的唯一「好處」。
2:引自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107年度研究計畫《勞動關係重要影響因素監測分析─以勞動檢查資料庫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