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ABC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出刊日期: 
2022/12/31
期數: 
第264期
  在農耕社會,人要生存,首要種植農耕,養活自己,剩餘可以交換買賣,賺取利潤。四百多年前,台灣漢人從中國省分沿海來台開墾,從最基層的佃農墾戶,提升到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大、小租戶,就產生資金上的需求。即使到了台灣二戰之後,由於金融高度由國家管制壟斷,基層民眾甚至小企業經營者,在1970年代黑手變頭家蓬勃發展,依然必須透過民間的標會,來取得資金。
  台灣民間標會、合會的起源,可以在戴炎輝所著的《清代的鄉治》一書第三章「莊之共同體的存在」當中追溯到台灣資金互助的起源。他認為,台灣漢人從中國移居來台,生存不易,面對與其他莊民的競爭、與原住民耕地爭奪所造成的武力威脅、天然災害與疾病的風險等,同籍(縣、府)人聚居一地自保互助成為一莊,這也是台灣分類械鬥的起源。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研究領域:工作貧窮、經濟民主、合作經濟
出刊日期: 
2022/11/30
期數: 
第263期
  合作社是由擁有組織所有權的社員,透過共同商議進行集體營運及分配,替代傳統公司的權力集中,所以合作社的靈魂必定是人(社員)而非組織,故而「民主」就是合作社的同義詞,再加上國際合作社聯盟(ICA)也把「由成員民主控制」(Democratic Member Control)列入七大原則,足見民主對合作社的重要意義。
▌民主的最低標準
  合作社不能規避民主責任,一如企業不應規避雇主責任。然而,在共同需求轉化為經濟行動的組織過程中,實踐民主的流程不僅複雜,真實性也有不少爭議。從早年的信用合作社、學校消費合作社乃至近年的勞動合作社,相關弊案及負面傳聞層出不窮,推究其因,多數都是民主的失敗,所以合作社的民主不能只是一種自我宣稱的假想,必須是一種可供辨識的真實狀態,讓社會看見與看清。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出刊日期: 
2022/10/31
期數: 
第262期
  人在艱困的環境當中,自然會激發出互助團結的本能,人類在狩獵社會時期,共同出擊、分工部署、各司其職,捕獲獵物之後,共同分享,不如此做,就會集體滅亡。這個互助協力網絡,一開始一定是架構在親屬血緣關係之上,因為親屬關係是與生俱來,無法脫離的。因此,家族是人類尋求生存的最原初狀態。
  漢人在三百多年前開始跨過黑水溝來到台灣,由於不能攜家帶眷前來,因此以同鄉同姓宗親男子為核心的網絡,會形成一個類似部落的自保開拓團體出現。漢人當初來台,清廷官方為降低原、漢的衝突,要求必須先取得平埔族的土地租賃契約之後,向相關方報備申請墾號,才能開始耕作。台北盆地的第一張墾號:陳賴章墾號,就是在1709年由諸羅縣府(當時縣治在目前嘉義市)核准陳天章等五位泉州人申請的字號;而耕田生產稻米出口到中國福建賺取利潤,是當時漢人遷台最重要的經濟生產活動。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