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農會鳩佔鵲巢合庫亡矣!
Tagged:  •  
出刊日期: 
2003/01/15
期數: 
第二十五期
  去年「1123與農共生」大遊行有十萬農民走上街頭,促成政府於十一月三十日召開農業金融會議,並於該次會議達成「全國農業銀行應為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共識,設立全國農業金庫遂成政府行政單位「勢在必行」的允諾,惟對農業金庫的設立方式並無定論。
  又主導農民遊行的農漁會自救會,為維繫農漁會信用部的生存,提「農業金融法草案」,獲得立法院在野黨團的響應,紛紛提出各自版本,設立農業金庫方式亦是草案討論重點,惟因有部份論者倡議合作金庫改制為全國農業金庫,遂引發合作金庫合作社團股東與民股股東因其股東權益因此受損而反彈,合作金庫員工更強烈反對醞釀抗爭。
  合作金庫產業工會有鑑於將合作金庫改制看似方便,實則窒礙難行、代價更高;若率爾執行,恐將造成政府、存款人、合作金庫、股東、員工與納稅人「多方皆輸」局面,特於去年十二月撰擬說帖,剖析「合作金庫改制為全國農業金庫」之背景、爭論與弊害。
  這份說帖以「工會的主張」為標題,嚴正指出,將合作金庫直接改制為全國農業金庫,造成諸多嚴重不良後果,包括:
一、支付社會成本太高
  (1)徒增風險。
  (2)有失公平。
二、合庫改制農業金庫易被拖垮
  (1)合庫退為農業金庫,資源與人力偏重於農漁業務,難以競爭生存。
  (2)合作金庫銀行改制為農業金庫,必降低效率而慘遭淘汰。
  (3)資產更加惡化,信用評等降低,惡性循環,回天乏術。
三、改制轉型阻力大
  (1)員工激烈抗爭,代價更高。
  (2)股東反彈,問題更複雜。
  (3)自救會失望,互信更低落。
  工會強調,「支持改革、反對消滅」是農漁會自救會遊行的主要訴求,由分級管理措施引爆出內心最大不滿的是農漁會在農業金融失去主導權;既然政府在全國農業金融會議已有「設立全國農業金庫」的方向,在社會成本最低、阻力最小、維護政府誠信等多方考量下,應以新設立全國農業金庫最為妥當:
  一、農漁會有成就感:農漁會新設立經營其上層農業金庫,有主導成就感並熟稔農漁業需求的好處;且未來處理經營不善農漁會信用部時,由自有經營的農業金庫購併,可降低抗爭。
  二、避免抗爭:新設立全國農業金庫可避免合庫員工激烈抗爭,由於合庫員工長期關切合庫被轉型由農會掌握之議題,已凝聚戰鬥共識,合作金庫產業工會曾嚴正聲明:為求生存不惜採取最激烈手段-罷工,來癱瘓合庫及整個台灣金融秩序,以合庫位居全國第二大銀行暨其在票據交換、通匯業務居樞紐地位,風險代價極大!
  三、無社會風險:農業金庫採新設立,比合作金庫轉型改制簡單有效率;若以合作金庫改制,必引發存款人不安提款的風暴,以及股東反彈,整合無效率、全國第二大銀行倒閉的風險,且高達203億元鉅額員工結算金,亦非農業金庫所能所願負擔,問題更加複雜困難。
  四、設立成本低﹔新設立農業金庫若資本額為100億元,低者政府出資20億元(民進黨版本出資20%),最高為49億元(在野黨版本49%)。而目前合作金庫資本額為208億元,公股佔60%為125億元,若以淨值587億元計,公股佔60%約值352億元;若以合作金庫改制,交由農漁會主控經營,等於全盤奉送,這尚只是合作金庫帳面價值;若加上合作金庫五十年來員工辛勤耕耘建立的商譽,客戶忠誠互信感情、詳實客戶經營資料等等無價資產;誰謂以合作金庫改制成本最低?
  五、政府籌資有道:政府財政困難下,宜迅速將合作金庫民營化,釋放公股60%取得資金(依面值至少125億元),以挹注新設立農業金庫之資本;若逕將合作金庫改制,則剩餘49%股本價值降低,將得不償失。
  最後,深盼政府決策與官員、國會議員與關切台灣經濟前景各界賢達人士,一起審慎思考明智抉擇,反對合作金庫被強制改為全國農業金庫,以免造成「改革不成、合庫消滅」的兩敗局面,造成台灣金融、經濟無可彌補之損失與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