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併購對從業員工的影響
Tagged:
作者簡介: 
日本北海道國立大學大學院博士生
出刊日期: 
2003/03/15
期數: 
第二十七期
編按:國際勞工組織(ILO)底下所屬的金融部門於2001年2月5日至7日召開「銀行業、金融服務業因併購(M&A)所造成對僱用影響之三方(勞、資、政)會議」。其中有關勞工的勞動條件變動影響描述深刻,本文前半段係根據其日文版報告書予以摘要整理,提供所有銀行員參考。其次,國際網絡工會(UNI)亦於2002年針對金融業(銀行及保險)併購所衍生的現象及問題,提出一份相關報告書,認為併購引發組織重整,包括人員裁撤、部門整併、彈性化僱用等情形,不僅造成員工龐大工作壓力,而且破壞原先穩定的勞資關係,本文後半段係依據這份報告書的英文版內容重點摘譯,一併推薦參考。
■併購對於僱用及勞動條件的影響
前言
  在併購的過程中,雇主通常利用「僱用契約無效」的手段,藉以有效地達到經營整合之目的,而且在整合過程,通常都不讓勞動者知道將來的雇主是誰,以及相關整合決策。
  此外,原本勞資之間基於信賴基礎,雙方所締結的勞動契約內容,除了明文規定之外,事實上還有依存於勞資雙方的信用與相互責任之基礎上(暗默契約),例如各種事實上的勞動慣行、企業內規等。但是由於併購的發生,這種「暗默契約」的內容,很有可能遭到變更,並且造成勞動者具體的不利益。為了進行併購,雇主經常使用這些計劃性地侵害內部規範的戰略,殘酷地行使其企業經營之權力。
  由於解僱而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則是各種所謂「非典型僱用」型態的成長,例如部分工時勞工、一定期間受僱者、臨時受僱者等。根據ILO的報告書顯示,企業之所以採取此種僱用型態,係來自三種壓力:一是由於根據團體協約內容的規定,屬於人事僱用的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由於國內本身勞動市場的勞動成本較高,只好轉向具有競爭力、低勞動成本的海外勞動市場尋求勞動力;最後則是由於對彈性化、立即反應力、適時(just time)生產的強調,以及高業績的勞動組織制度的導入等。
  就非正式僱用的情形比較,美國的非典型僱用勞動人口占其全體受僱者的30%,是1980年初的三倍。在歐洲方面,瑞士為三分之一,荷蘭則占39.4%。亞洲方面,日本傳統上雖然有長期僱用的習慣,但為短期利益考量,非正式僱用的比例逐漸增加,已占全體25%。
(一)併購、報酬以及其他補償之問題
  金融業界最近的報酬政策有一個明顯傾向,除了繼續維持從業人員對組織的忠誠與使命感外,更強調單一個人明確業績表現的制度。其次,就整體部門來看,過去以「年齡」和「工作年資」為評價所形成的工資報酬制度,也逐漸移向以「職務」作為評價基準。
  對於這些變化,無論是工會或勞動者所擔心的問題,乃在於評價過程缺乏透明性;也就是擔任此一評價任務的經理人,由於未受有充分的訓練,以致產生過於主觀的成績評價。另外,工會或員工也對於公司一方面要求團隊合作(team work)的目標,另一方面又要就個人對公司貢獻予以評價,認為相互矛盾,而要求公司在對勞工評價其貢獻時,應該以更平衡的方式,處理團隊與個人對組織所做的貢獻。
  當勞工受到勞動條件不利益變更時,對於公司就其貢獻所提出的評價結果,多數勞工認為並不公正。以奧地利一家擁有三千多位員工的某銀行為例,該公司的報酬獎勵制度,並不能使公司的目標與員工的使命感產生一致;具體而言,該銀行將近70%的員工認為基於業績所得到的紅利分配並不公平,67%的員工認為即使業績表現掉落,也不應該扣減其薪資,40%的員工認為公司對員工的成績評價並不公平,而只有27%的員工對此一業績管理制度可以理解、接受。
  英國的銀行在引進新的工資制度時,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而與公司的勞工代表進行協商,並在爾後的協約中,將報酬制度的原則及成績評價的方式納入其規範。實際上,最近很多大型金融機構引進新的職務區分與考核制度之際,同時也被要求與工會合意所締結的團體協約,應創造一個「公平、透明、有競爭力的業績考核程序」,確立一個公司與工會之間乃是屬於共同夥伴(partner)的協定。
(二)併購和勞動時間
  就營業習慣而言,銀行的營業時間向來以盡量配合顧客的要求為準,因此很多銀行每週至少延長一天的營業時間(在週休至少二日以上的國家),而且在從來就是休息不營業的星期六,也有若干營業據點照常營業。上述這種現象經常招致工會強力反彈,認為由於網路交易與ATM的急速發展,延長營業時間的必要性正在持續降低之中。
  以德國為例,勞動時間是1999年銀行業勞資爭議的核心議題,銀行員反對雇主將星期六當作正常工作日的計劃。在過去,雇主對於勞工在星期六工作給予「自由休假」的補償,但此一合意對於將來的受僱者將不適用。現在德國銀行業的競爭已達到臨界點,根據調查顯示,預估至2005年,至少會有10萬個工作機會喪失,為此,德國的HBV(商業金融保險工會)推動一項要求所有銀行每週工作35小時的計劃。另外,在法國方面,從1947年至2000年為止,法國銀行員的勞動時間從每週45小時縮減到35小時。
  但是現在許多團體協約因重新締結而進行團體交涉時,常因勞動時間的問題導致勞資談判破裂。從整體歐陸而言,勞資雙方合意的勞動時間,在1999年締結的團體協約中平均每週是38.6小時,較前一年並無太大變化,但實際上勞工每週平均的工作時間,比團體協約的規範水準要多出2小時。而在銀行部門方面,每週平均勞動時間是37.6小時,最長工時是盧森堡40小時,最短則是葡萄牙和英國35小時。銀行部門的工時之所以會比整體勞工的平均工時為低,主要是銀行部門占有壓倒性多數的白領勞工,而傳統上白領勞工的勞動時間就比藍領勞工較低。
(三)併購造成工作壓力與頹喪的原因
  根據調查顯示,多數的公司進行整理解僱、大量裁員或暫時性解僱,由於勞資雙方之間的「心理契約」破滅之原故,勞工通常會產生所謂「倖存症候群」。這種症候群會導致勞工的憤怒、對公司的不信任感,以及自認遭公司背叛、拋棄的感受,而且由於眼前將會有更大的工作壓力,因此造成工作上士氣喪失、意氣消沈、身心疲倦等,即使繼續受僱的勞工也不會感謝公司。
  得到這種症候群的勞工會覺悟到,由於日後公司職員的不足,而必須更加賣命工作,因此這種心理上的負荷與對工作隨時可能不保的不安心理,會增加勞工的心理壓力。這些問題將使得併購所要追求的企業目標大打折扣。
  這種工作壓力所造成的損失,以美國為例,一年要花2000億美元的成本處理此一問題,此一額度相當獲利最多的前500家企業的收入總額。同樣地,以英國為例,英國一年要花GDP的10%解決工作壓力的問題。
  由於金融部門的大量裁員,所謂隨傳隨到的服務(call center)正在急速成長。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奧地利目前「隨傳隨到服務」與「圓桌諮詢」(helper desk)的營業據點共有1400家,5萬人受僱,一年營業額可達20億美元。然而,若從其員工離職率達18%,而且有八成的員工需要申請減輕工作壓力的管理訓練之事實來看,很明顯地,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工作壓力。而在高離職率的金融產業,因離職所損失的成本大約在1億美元左右。
(四)併購和工作的保障
  過去,銀行或保險公司幾乎是員工畢生固定就職之所在,但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根據奧地利199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以解僱作為削減勞動力手段的企業,從1990年的49%,到1995年已經上升到74%;另一方面,有若干國家從1990年初期,金融業就開始有減少僱用的傾向,目前所有國家幾乎都有這種現象。
  研究指出,併購說不定正好是排除擔任管理職務員工的絕佳機會。具體言之,併購不只是公司組織的「人員再配置」,也牽涉職務內容及地位順序的重新定義及變更。甚至,許多企業利用裁員或整理解僱之際,將全職的員工改為部分工時勞工或是臨時性僱用職員,因此,隨傳隨到的服務不但會急速增加,而且傳統金融部門的工作內容也會持續地有所變化。
  根據僱用統計資料顯示,金融部門的僱用一直在減少。以英國金融界為例,1990年是僱用的高峰期,共有105萬5千人受僱,但到了1997年只有99萬4千人受僱。英國製造科技金融工會(MSF)指出,從1996年到1999年之間,由於併購的緣故,造成15000個工作的喪失。在此一期間,保險業界方面的工作喪失,主要是在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性質的後勤工作(back- office)和到家收取保險費的工作。
■金融併購對勞資關係的影響與衝擊
  此外,根據國際網絡工會(UNI)的報告書,沒有任何徵兆顯示,金融服務業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而且幾乎所有的併購案都將導致裁員或人員縮編。在1980年代,金融機構的結束,多是出於破產或發生財務危機,目前被捲入併購潮裡,不乏體質穩健良好的公司,竟也出現殊途同歸的結局。
  在「大者恆大」的論點倡導下,銀行併購除了希望達成產品多元化的目標,也希望可以藉由併入別家銀行的某項業務體系,或是接手掌控隨之而來的其他財務利潤。再者,組織合併、裁撤重疊部門等動作,都將緊隨著併購過程而出現,這是業者基於降低成本的考量;然而要分辨併購當中組織重整的主要因素,是因為僱用的效益或是另有其他因素,例如引進電訊技術、競爭壓力所致,其實並非易事。
  UNI指出,因為降低成本措施以及僱用彈性化的壓力,勞工的工作保障降低,離職流動率也相對增加。過去十年來,工作期限(job tenure)降低,尤其是對於沒有系統化地學習新技術的僱員特別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組織進行瘦身與以往因為經濟衰退導致的裁員不同,後者多半是暫時性的;併購直接導致工作位置減少,最受影響的就是原本執行傳統業務的僱員,通常是資深僱員或女性,因其不容易移轉到新的工作位置,當然業務內容技術層次更低的僱員就更危險了。
  自願性的提早退休也是組織瘦身主要的方法之一,不過是否真的為勞工自願則有待商榷。員工提早退休,不僅讓公司失去長期累積下來的經驗,也是將社會就業保障等問題丟給國家,整個社會終將為此付出代價。對於雇主與工會來說,尋求其他策略,例如降低工時來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
  其次,工作不穩定性的影響不應忽略,傳統上伴隨工作穩定而衍生的組織認同、職業期許正在快速消失。在併購過程,雇主、組織、工作團隊、企業文化均不斷改變,目標與策略重新定義,且營業據點遷移或結束。這個趨勢帶來一股威脅,只要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隨時會被裁撤;這將迫使勞資之間的集體共識崩解,取而代之的是個別化待遇,而同事之間必須相互競爭來保有工作,例如強調產品促銷遠超過顧客服務,這是因為紅利來自於銷售業績與仲介佣金,傳統強調的服務品質現在已經不再受到獎勵。
  新的雇主往往藉由併購機會,重新談判勞動條件,並且可能打破過去團體協約式,另以個別契約取代,工會的協商權因此受挫。UNI建議,管理階層應該要確保優良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像是集體協商、薪資級距、退休模式或福利內涵等,而且公平、透明的勞動條件,才能提升員工的動力,並且不應該損害員工既有的薪資與權利。然而合併之後倖存下來的員工,通常都會面對工作量增加、壓力變大或工時變長等狀況,導致工作士氣低落,不利於組織表現,然而雇主卻執意堅信這是市場競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