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一名襄理之後…
Tagged:
出刊日期: 
2003/09/15
期數: 
第三十三期
      時間近午,華泰銀行二重分行襄理王俊雄躲進了廁所中,拿出裝著農藥巴拉刈的針筒,一針扎進了胸膛,注射5cc劇毒毒液。不久之前,他才剛神色如常地出席早會,聆聽副總宣布重大事項,稍後開始辦理日常業務,毫無異樣;此刻他卻秘密地執行了死諫計劃。
  王俊雄被救護車送進了醫院,躺了二天即宣告不治。在這二天之中,他的大姊王雪香不斷詢問他為何自殺,但王俊雄始終避口不談,僅說:「希望我的死讓其他同事不再遭受同樣待遇。」臨死前,他吐出最後三個字:「錄音帶。」
■步步相逼,以死抗議?
  才三十九歲的王俊雄自十信高商畢業之後,即進入台北二信(華泰銀行的前身)工作,再三個月即滿年資十五年,達到該行規定的退休門檻。
  今年六月中旬,華泰銀行計劃陸續裁減二十餘名員工,以降低人事成本,王俊雄被列入第一波預定的五名「不適任」名單之中。然而,王俊雄的業績相當優良,二重分行二年的放款總額二億七千多萬元中,他的業績就占了一億元,這樣的成績如何叫做「不適任」,實在叫人費疑猜。
  王雪香翻箱倒櫃,找到了這一捲關鍵的錄音帶。其中王俊雄反覆質問「不適任」的原因究竟為何?該行丁姓副總總是閃爍其詞,推託給銀行高層:「這份名單是從老大那邊直接送下來的,為什麼說你不適任,我沒有具體資料,也說不上來,等我整理完資料之後再告訴你。」隨後王俊雄追問「不適任」之理由是否會以書面告知,丁副總說:「這個不方便用書面,只能以口頭講。」
  從錄音帶中也得知,當王俊雄收到公司要其走路的消息時,公司讓他在「資遣」與「退職」之間二擇一。可是當王俊雄準備選擇「資遣」之際,公司突然又變卦,要求王在「退職」與「免職」之間選擇一項,分明連資遣費也不想付。
  公司步步相逼、不留退路的作風,是否導致了王俊雄選擇以死抗議?為何華泰銀行不挑其他人開刀,偏偏挑上這位做事認真、業績優異的王襄理?從另一面來看,王俊雄可以有許多種回應方式,他為何偏偏又走上一條最不智、也不值的路?
  整個事件籠罩著團團迷霧。
■他絕不可能去自殺
  隨著王襄理的二名友人現身,逐漸拼湊出更多事實圖像。
  從公司出現逼退動作開始,王俊雄即向從事代書的友人陳小姐求援。在陳代書的建議之下,王俊雄曾上簽呈給行方,願意再以半年時間招攬二億以上之放款,證明其存在價值,但不為行方接受;同樣出於陳代書的建議,王俊雄再次嘗試與行方溝通,並偷偷錄下與丁副總談話之錄音帶。同一時間內,王俊雄亦曾研讀勞基法,尋求法律上的救濟管道,而陳代書亦主動欲介紹政治人物從中斡旋。
  但是,當王俊雄始終得不到行方善意回應之後,他似乎心灰意冷,放棄抵抗,準備默默接受離職的結局。「那時他已經找好新的工作,準備去上班了,」陳代書說,「他的心情很平靜,甚至有說有笑,絕不可能想到要去自殺!」另外,王俊雄的姊姊王雪香也透露,他才剛花五十萬元把房子翻修一新,想要成家,且王俊雄對於身後財產並無片語隻字交代,種種跡象皆顯示,王俊雄之自殺並不是在有計劃之下、深思熟慮的舉動,而是衝動之下臨時起意。
  從上述拼湊事實來看,王俊雄既非輕率自殘的莽夫,也非鑽牛角尖的愚夫。他展現了回擊資方無理欺壓的能力,也有面對巨變的彈性,由於他忠厚、開朗的個性,使他選擇忍讓,接受離職的結果。然而,究竟還有什麼更大的打擊,超過他的忍耐極限,逼他走上絕路?
■神秘的關鍵文件
  王俊雄的摯友陳代書猜測,此一「致命打擊」很可能發生在王俊雄自殺前的一個星期之內,「因為我先前都跟他談得好好的,到了最後一個星期,我忽然完全聯絡不上他,王俊雄的手機一直關機,然後就很突兀地聽到他自殺的消息。」
  王俊雄死前一個星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華泰銀行迄今沒有交代。
  然而,王俊雄在自殺前六天,正巧去他的好友兼高中同學詹先生家中吃飯,「他表現得就跟平時一樣地開朗,」詹先生描述,但是王俊雄在席間透露,行方要他簽署一份文件,「如果簽下去,我的名聲就毀了,以後都不好找工作。」王俊雄如此說。
  隨著王俊雄的死去,這一份關鍵文件是否扮演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壓垮王俊雄的情緒,已經不可考了;但華泰銀行至少有義務徹查,這究竟是一份什麼樣的文件?
  悲劇發生之後,華泰銀行自知錯在己方,為了降低此事對行譽的損傷,採取了二項果斷行動:一是對家屬尚稱合理的補償;二是命令總經理、副總和分行經理三位當事人自動離職。但此舉畢竟仍從自身利益考量,而非還死者一個公道,因此處處顯示只想儘速息事寧人,不欲真相公諸於世的態度。因此,家屬要求行方「完成調查報告,釐清責任,以慰死者」,這一點行方並未做到,王襄理的冤情也就不曾昭雪。
  事實上,華泰銀行還欠王襄理(及其家屬)不只一個答案:點名他的真正理由是什麼?如果行方要求總經理、副總和分行經理三人下台負責,那麼這三人究竟在這場悲劇中扮演什麼角色?各自該負什麼責任?
■悲哀的職業,不悲情的人生
  八月底出殯當天,許多王襄理的同事走出靈堂時仍忍不住頻頻拭淚。一位老同事哽咽地說:「他是為我們而死的!」因為華泰銀行正準備以業績作為考績的唯一標準(占整體考績的七○%),未達成者將面臨逼退命運。王俊雄選擇副總至該行宣布新政策的當天自殺,其用意之良苦,許多同事都默默銘感在心。
  這件單一個案有著不單純的意義,它反映銀行員的集體困境。華泰銀行資方逼退的戲碼可能在每一家銀行上演,銀行員不論跳槽到哪一家銀行,也不論能力多好多強,都沒有安全感。像王俊雄這樣一出社會就待在銀行業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轉業,也缺乏轉業的技能。當他感到這一行實在待不下去的時候,他該怎麼辦?在錄音帶中,王俊雄有一段話表達了這種深深的絕望:
  我心裡一直在思考…以現在銀行的經營型態,我聽說某銀行合併一家信合社,他們把不想要的人故意調到消金部,業績做不到的人全部殺頭,這次也是一樣…這次我既然列入名單之中,說白一點,就算我能留下來,下次再重演戲碼,我也是凍未條…。
  難道是這種「總有一天等到你」、「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的絕望,讓他不再眷戀此世?這段話之後,是一聲長長的、令人無比心酸的嘆息。
  然而,事實證明,有工會力量存在的銀行或多或少能阻擋這股殘酷的潮流,只要勇敢一點,善用集體力量,善用法律保障,銀行員仍能選擇一個不悲情的人生。可惜,王襄理不能活著去實踐這個簡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