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心聲】合併肥財團 苦果社會擔
Tagged:  •  
出刊日期: 
2005/01/15
期數: 
第四十九期
最近金控合併案受陳總統的政策指示而再度升溫,表面上,金管會及財政部已經徵詢過許多號稱國際知名的外資投資銀行或顧問公司,由他們提出合併的建言,最後提出了三種所謂的合併模式,但是,不管建議如何,這一切看起來都像是「請鬼拿藥單」。這些投資銀行或顧問公司他們本來就是殺戮戰場的製造者,如果沒有各式各樣的合併案,他們如何賺到顧問費或仲介費?如果沒有製造以犧牲員工權益所釀造的血腥戰役,他們如何趁亂從中牟利?偏偏國人從上到下都是崇洋媚外心態太重,只要是老外的意見都是對的,都是公平合理的,從不探討他們背後的成因與利益糾葛,真是令人痛心!

台灣目前需要改善經營效率?是的,整體的金融機構是需要大幅加強改善的,否則亞太金融中心如何實踐?但是,藉由合併就能解決問題,提升經營效率並吸引外資來經營?這也未免太天真了吧!看看現今各家金控或銀行競爭激烈的態勢,每一家都是在大量徵才,衝刺的業務與方向都差不多,不是衝向有錢的VIP客戶,就是衝向中小企業,因為金融業的產品及行銷手法是很容易被抄襲的,而且建議或分析資料均來自同一或類似的外資顧問,唯一受惠的就是這些賺飽的顧問,而金融業間卻互相殘殺得更嚴重,更無利可圖,這麼過度競爭而無利可圖的市場,請問有哪個正派經營的外資樂意淌這個渾水?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過去的合併經驗,台新銀行合併大安銀行,中國信託商銀合併萬通銀行,富邦銀行合併台北銀行,這些合併的結果對社會福利有何助益?除了資本家獲得利益外,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員工資遣與離職,原來大安與萬通銀行的員工差不多都離開了,台北銀行也走了三分之二以上(尚在持續離職中),這些受影響的非僅員工本人而已,還有他們的家庭與子女,這些因合併而排擠離職或不適應的員工,很多人已中年以上,在現今如此競爭的大環境,他們如何找到維持家庭生計的合適工作?衍生的社會問題有沒有人關心?在上位者不能只是注重資本家的高分貝要求,這些安定社會的中間階層也是需要關心的(如果他們找不到工作可能就淪落至下層社會了,勢將衍生出另一股不滿的社會對立問題!)

如果把這些失業的數據及受影響比率套到大型的行庫,例如華銀或彰銀或一銀或土銀(各家員工均在六千人以上),這個社會影響層面更大,對於台灣目前已經貧富懸殊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值得執政者與為民喉舌者及全體社會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