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合併的新手法—敵意併購
Tagged:
出刊日期: 
2004/02/15
期數: 
第三十八期
      在日本漫畫「部長島耕作」裡,有段關於「敵意併購」的情節,大意是指初芝電產社長因其好友公司將遭人惡性併購,私下要求島耕作代其全權處理,化解併購危機。在雙方不斷動員龐大資金、人力收購委託書之後,島耕作終於不辱使命,「公司派」最後險勝「市場派」,保住經營權。此種企業在收購其他企業過程中,不是經由雙方同意、簽署合法契約而進行的合併,即可稱為「敵意併購」〈hostile takeover〉。
  在台灣的金控公司之間也掀起合併風潮之際,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拋出金控集團之間應容許「敵意併購」的談話,特別引人側目;顯然國泰金控在納入體質甚佳的世華銀行之後,仍在繼續覬覦其他「賣相好」的金融機構〈例如玉山金控〉,「敵意併購」遂成為其可能的操作手段。
  台灣的金融合併方式,已經從洽談合併、公開招親到敵意併購,雖然媒體將此視為金融集團的布局策略之一,財金官員也以「四兩撥千金」的態度,表示並無特別立場,完全交給市場機制決定,但在「大者恆大」的運作邏輯之下,這樣的發展可能會造成什麼局面,是一值得密切注意的課題。
  台灣的金融版圖經過這二、三年的整併,呈現極端發展的現象。一端是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嚴重停滯,除了已見諸報端的中興銀行、高雄企銀,以及被概括承受的基層金融機構,其實仍有多家商業銀行岌岌可危,早已有資格列為接管對象;問題金融機構的退場機制難以順利運作,不僅成為社會沉重的財政負擔,對於身處其中的員工而言,則是看不到未來的煎熬。
  另一端只見「財團型」的金融集團挾其豐沛雄厚的資金,繼續併購體質優良的銀行,並且不斷放話要主導金控之間合併。其中,中信金控著眼於全台灣兩千多家7-11超商的通路,大手筆併購萬通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合併為國泰世華銀行,並納入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世華」已經名存實亡;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合併之後雖然風波不歇,但是原為台北市政府「金雞母」的北銀成為富邦金控囊中物卻是不爭事實。
  而且,金控之間的「放話」案例不斷,包括爭逐萬通銀行失利的建華金控公開招親,華南金控則有意與同樣具有「省屬行庫」背景的第一金控合併,至於具有官股背景的兆豐金控,也不斷傳聞將與其他金控合併,甚至土銀與中信局將合組「台灣金控公司」,這些發展都是朝向金融集團大型化的方向,以求站穩國內金融業的領先群。
  此外,在這兩端之間擺盪的中型銀行及金控公司,則處境尷尬。其中,玉山金控、建華金控經營出色,一直是其他大型金控的「最愛」;中華開發金控因為內部經營權爭奪激烈,中信金控已在旁虎視眈眈;「小而美」的台北國際商銀也一直被吳家的台新金控、新光金控糾纏,亟欲納入其金控版圖。
  台灣近幾年的金融環境變化萬端,在大型化、高效率、國際化的潮流推波助瀾之下,種種跡象顯示,十四家金控在完成第一階段的集團內部整合之後,接下來就是捉對廝殺的跨集團整併,金控集團著眼於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等企圖,但是台灣的金融監理卻遲遲跟不上腳步,一旦稍有差池,將可能發生「太大不能倒」的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