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人,不是機器!–捍衛84工時的意義
Tagged:  •  
作者簡介: 
全產總研發部兼宣傳部主任
出刊日期: 
2001/01/15
期數: 
第一期

  縮短工時案的風風雨雨持續了大半年,雖然兩周84工時已經確定今年起實施,但是整個事件還沒有落幕。官方認為工人得到太多,應該要補償資本家,所以準備重新提出所謂「配套措施」;不少資本家打算不實施新制,更以關廠外移、減薪裁員威脅員工,甚至有些工人受到這種說法影響開始動搖。我們應該先來看看,縮短工時對工人到底有什麼意義?

實現人性勞動,增加就業機會

  縮短工時最直接的意義就是勞工不必再長時間勞動,從辛苦的工作中逐漸掙脫出來。台灣的法定工時一直維持在每周48小時,實際工時長度也是世界第一,勞工以低工資、長工時打造了經濟奇蹟,也創造了世界最高的職災率。反觀各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在1935年就通過40小時公約,法國、紐西蘭等國家更在1936年就實施每周40工時,台灣的工時縮短時間表已經「緩衝」了四十幾年!

  縮短工時不僅能降低職災,讓工人健康得以維護,更讓工人可以過比較正常的家庭和休閒生活。更重要的是,長時間的繁重工作和加班,讓工人根本沒有心力參與工會和公共事務,所以工會無法壯大,公共事務也多被有錢有閒的人把持。工時逐漸縮短,可以讓工人有機會進修、提升自己,也有餘力參與工會和社區等公共事務,提高工人的政治與社會地位。

  其次,爭取工時縮短和爭取工資提高一樣,都是改變勞工和資方所得對比,讓財富重新分配的直接手段。幾十年來,台灣工人的辛勤勞動讓資本家累積了大量財富,但是社會貧富的差距卻愈來愈大!縮短工時正是一種促進社會平等的手段,當然前提是工時縮短後,工人的薪資不能減少!再者,縮短工時還有創造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的意義,和政府所稱縮短工時會增加失業的說法恰好相反。因為工時減少後,企業所需人力增加,就有可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正是目前各國工運推動工時縮短的重要目的。這兩年南韓、法國在失業率攀升下,分別推動工時4035小時,就是最好的例子。

兩小時差不了多少嗎?

  有人說縮短工時雖然有好處,但是降到每周44小時就足夠了,兩小時差不了多少,我們應該漸進縮短工時。其實不然,每周兩小時,累積起來就是每年13個工作天,就是13個和家人共享天倫的日子。更重要的,對我們勞工來說,反對工時倒退修法,是為了捍衛勞工將來所有權益!因為官方和資方是以經濟不景氣為由,要求勞工勒緊褲帶。未來幾年,不管是因為台灣加入WTO,還是世界性經濟衰退影響,台灣不可能再維持經濟高度成長的榮景。如果官方和資方的說辭能夠成立,那麼我們的薪資、退休金、健保、工會權利等豈不是都要倒退修法!

  從這次工時的爭議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資本家根本不願意從口袋中拿出分文回饋社會,反而以關廠、裁員、減薪回應勞工要求的權益訴求,這也證明現在的社會體制不合理,也不利勞工。如果同意資方的邏輯,我們的勞動條件將會愈來愈低,各種權利也會逐漸喪失,所以勞工自救的方法並非附和資方,自己也開始反對縮短工時。重點在於,如果我們要提升工人的生活與權益,就要加強工人和工會力量,改變這種資本家獨大的體制,讓他們不能只為了追求利潤,就隨便壓低勞動條件、任意解僱員工!勞工是人,不是機器,我們希望的經濟發展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為了填滿老闆追求利潤的無窮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