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錢銀行賺、剝削勞工、問題丟給社會 銀行「唯利是圖」問題一籮筐
Tagged:  •  
作者簡介: 
銀行員全聯會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4/08/15
期數: 
第四十四期
   近幾年來,很多銀行紛紛將資源及人力投入消費金融業務,並將之視為獲利的「搖錢樹」、「聚寶盆」;尤其業者為了衝刺信用卡及現金卡的市占率,透過各類行銷手法,以及幾乎沒有設限的申請資格,目的無不就是希望消費者申辦自家的卡片。

  銀行唯一目的就是「賺錢」,順著這個邏輯,消費者一旦跟銀行打交道,一不小心,「吸血鬼」就會攀附上身,有些人或許只是被抽取少許手續費或管理費而不痛不癢,但是有些人可能就會被高額循環利息壓得喘不過氣,甚至還不起錢的嚴重後果就是鬧出人命,一了百了。

  微利時代,銀行海削消費者,究其因,就是「唯利是圖」的生意經使然。金融機構係「特種行業」(特許事業之諷語),其設立須經政府主管機關許可並且頒給執照,才可開門營業。而傳統上,銀行的經營是靠吸收客戶存款,再貸放給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或個人,而從中賺取「利差」,所以銀行具有金融中介的功能,其販賣的「產品」就是「信用」、「誠信」。

  可是在消費金融當道的年頭,這種經營信念早就被業者拋之腦後,所以即使消費糾紛不斷衍生,輿論也有逾期帳款比率過高的質疑,然而業者不顧社會責任,一切向「錢」看齊,仍砸下龐大資金行銷商品,鼓勵消費者刷卡「欠錢」,等著坐收獲利豐厚的帳戶管理費、手續費、循環利息等費用,根本無視「風險控管」的必要性,以及發卡浮濫所製造的社會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荒誕不經的社會現象,例如銀行外包的客服人員打你的手機問你要不要辦張現金卡,或者你的電子郵件充斥這類促銷申貸的「垃圾廣告」,讓人不勝其擾;還有業者為了誘惑消費者辦卡,有各式開卡禮、紅利積點等手法,電視廣告還理直氣壯告訴你「借錢是高尚的行為」

  更荒謬的是,各地簡易法庭現在簡直變成銀行的「討債公司」,何以致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銀行在核發信用卡或現金卡時態度輕忽,沒有事先善盡核卡把關工作,任何人(包括學生)輕輕鬆鬆就可以申請這些「塑膠貨幣」大肆消費,消費者還不起錢、借來一身債的後果就是被銀行告上法院,由法官來幫銀行催討債務。

  同時,在銀行工作的大部分員工被迫搖身一變成為「業務員」,每月、每季、每年背負業績壓力,「低底(起)薪」、「免費加班」、「個人責任制」變成銀行業常態;現在銀行勞資關係不再強調「企業忠誠」,招募新進員工也不注重專業、經歷,反正日後業績達不到,下台走人就是了,勞工對於工作的不確定及失業的危機感日益嚴重。

  對於這種「錢銀行賺、剝削勞工、問題丟給社會」的現象,政府相關部門不該被動以對,應積極負起金融監理責任,不要任令銀行業者遊走法律邊緣(例如循環利息的利率過高)、滿腦子只想賺錢(例如核卡資格幾無限制)、苛刻勞工(例如片面降低或變更勞動條件),起碼扭轉銀行現在被貶抑為只是合法的「地上錢莊」之負面社會形象,以保住銀行員一絲絲的勞動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