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傑
作者簡介: 
編 譯:倪世傑
出刊日期: 
2002/06/15
期數: 
第十八期


資料來源:經濟政策研究院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EPI)
www.epinet.org
發佈日期:2002/04/16

  近年來,隨著外援的減少、外國直接投資的激增、以及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整合,改變了中低度收入國家的金融發展,這些國家必須比從前更努力地營造一個可以有效動員並利用國內外金融資源的環境,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必須找出組織金融系統的方法以落實聯合國千禧年宣言中在2015年讓世界貧窮減少一半的承諾。

  世界銀行(WB, 2002)認為多國籍銀行(multinational banks, MNB)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有效率並穩定地吸引私人資本投入,因此建議發展中國家應該改變對MNB的管制政策。雖說吸引資本投入發展本身並無爭議,但是增加國際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提議則必須仔細加以考察。經濟學者對外國金融機構投入新興金融市場後對實體經濟將產生有何影響知之甚微,但就已經存在的證據來看,跨國銀行投入新興金融市場,似乎並不能使本地銀行的表現更有效率或是使銀行體系更加穩定。猶有更者,研究顯示來自跨國銀行的競爭反倒減少了信用的供給-尤其對新成立的公司以及中小企業、中低收入的消費者而言最為明顯,同時也增加了金融動盪的可能性。

■為什麼銀行業務走向全球化發展?

  MNB在最近幾年間以相當快的速度發展(表一),在中東歐的新興市場以及世界各地的放鬆管制政策給與跨國銀行迅速發展的土壤。東歐是多國籍銀行貸款業務發展最快的地區,再來是進行放鬆管制與私有化政策的拉丁美洲國家。在放鬆管制以及金融整合加速進行的大環境下,跨越國境的銀行併購從1980年代的320件擴增到1990年代的2000件(WB, 2002)。1990年代結束之前,外國銀行掌握了東歐和拉美國家銀行體系超過一半的控制權。(Mathieson and Roldos, 2001)

表一:多國籍銀行在發展中國家的貸款業務發展
單位:百萬美元
非洲與中東MNB以當地貨幣   以當地貨幣      進行的貸款MNB  為單位吸收的存款1985      6,198       5,5331990      6,433       5,3381995     13,560      13,0462000     24,421      22,686亞太地區 1985     14,432       8,4741990     27,472      18,1271995     56,517      38,0492000     117,832      106,628東 歐 1985      2,047       5501990      2,680       1,3401995      9,588       7,1332000     61,375      57,526拉美與加勒比海 1985     10,507       7,5101990     15,312      12,9521995     44,276      33,6152000     230,540      196,980          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

  然而,MNB貸款業務的迅速發展並不能視為資金流入同樣地迅速成長。多國籍銀行的基本業務大致上為募集當地貨幣,再將這些貨幣與來自國外的資金轉貸於當地。多國籍銀行進口的資金並不多,在其他方面與當地銀行的業務亦十分類似。雖然如此,多國籍銀行的准入與運作卻受到國際貿易協定像是WTO中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的保障。
  MNB拓展全球營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它們跟隨客戶的腳步。跨國公司一向是多國籍銀行的重要客戶,當跨國公司展開新的投資行動時,MNB通常都跟著客戶跑;第二,業務集中於少數的大客戶,加上優越的操作技術以及竅門(know-how),可確保多國籍銀行享有高額的獲利。1983年巴西飽受嚴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動盪所苦,但是同年花旗銀行全球收入的20%卻是來自於巴西;1972-1979年間南韓國內銀行的股票投資利潤約15-20%,但是MNB卻高達75-80%。1991年,MNB在南韓的利潤成長了37%,南韓國內銀行僅成長12.9%,MNB佔當年南韓銀行總體淨收入的68%,1990年則是61%。

  低度發展的經濟體基於對國際資本的需求,近年來對MNB採取開放的態度,畢竟MNB對某些國家而言是導引資金流入,並由此解決經常帳赤字的方式之一,尤其當這些國家身陷金融危機急需國際投資人注入大量資金以穩定國內經濟時,通常透過允許MNB擴充國內業務範圍以達成穩定經濟的效果。南韓和泰國遭遇金融風暴後,MNB的貸款先是緊縮但隨後即恢復,風暴襲擊的一年之內MNB的貸款數額甚至出現上揚的現象(見圖一),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墨西哥。1994年12月金融風暴發生時,MNB對墨西哥的貸款總額大約為18億美元,1995年12月則膨脹到43億美元,1996年12月甚至達到80億美元。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的投資規定發揮效果,MNB對墨西哥的貸款飆升到950億美元。為陷入危機的銀行尋找海外投資人挹注資金的同時,披索巨幅貶值,國內資產大幅縮水,資產的議價空間於焉出現,這都可以解釋為何金融危機之後MNB的貸款出現暴增的原因。

  MNB實際業務通常瞄準在那些一般銀行較不熟悉或是沒有提供的服務項目,諸如外幣貸款,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貸款與保證業務,或是聯合貸款(syndicated loans)。經過層層篩選後MNB客戶不是跨國公司就是涉及國際貿易的國內企業,以及一些高所得的個人。

■多國籍銀行減少外部金融的供給以及對東道國經濟的不穩定作用

  一般皆謂MNB對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涉及與民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商業銀行業務,諸如小額的活期存款、抵押、小額企業貸款等等,通常不被MNB重視。舉例來說,有一家位於奧地利名為Creditanstalt的MNB在東歐十分活躍,特別的是它經營一般商業銀行的業務,但是它在波蘭的最低貸款額度為10萬美元,如果將美國與波蘭兩地的工資差異計算在內,這筆錢在美國相當於50萬美元,遠遠超出普通民眾能夠負擔的限度。十分明顯的,中低收入民眾,甚至中小企業都不被MNB視為業務目標。
即使MNB所服務者擺明的就是那一小撮財富鉅子,但是MNB的准入卻被視為促使國內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據此邏輯,國內銀行的效率將因此有所提升,當地銀行的穩定度也將所提升。

  但是相關研究顯示,隨著MNB進入當地金融市場,地區的銀行減少了在當地的貸款。MNB湧入與當地銀行信用緊縮之間的關連可以從中、東歐的經濟發展中得到印證。MNB在中、東歐獲得了顯著的市場份額,但同時對規模較小的企業提供的信貸卻出現停滯甚至衰退的局面。

  造成地區銀行減少信用供給的原因主要是MNB已經事先挑選了信用佳、低風險的客戶,國內銀行的客戶整體水準隨之下滑,所承擔的貸款風險與成本因而增加,這無疑限制了國內銀行的發展。與日俱增的國際競爭壓力使得國內銀行需要更多的資金以支應新科技的使用,以及員工再訓練的費用、聘雇銀行專業人員等等。更強的國際競爭壓力同時意味著國內銀行逐漸失去對跨國公司以及國內大企業貸款的機會-這些企業代表著穩定可靠的貸款收入來源-這又使得國內銀行收入減少,從而增加了與MNB競爭的困難度。

  起初,MNB進入當地市場緩解了本國銀行貸款的壓力。最穩定的銀行通常是那些最少貸款業務的銀行,貸款的減少對增加本國銀行的穩定度而言看來是有助益的,就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這樣的穩定其實帶有相當程度的誤導性-假如國內銀行要增加貸款的供應,由於貸款有可能由風險較高的借方獲得,國內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將因此受損。但在現實中,因為缺乏資金的投入,本國銀行泰半缺乏評估風險的新技術以及專家,最後國內銀行為求存活不得不競相爭奪那些不被MNB列為客戶範圍的市場,儘管在缺乏足夠的資本擴充貸款。本國銀行雖然看似穩定,但這是因為較少的貸款使然,而非出於國際競爭力提升所致。最後這些銀行不是走向合併,就是被MNB所收購,從而又增加了MNB的影響力。

  銀行貸款業務的減少將直接使非金融部門出現動盪的局面。如果銀行為了維持穩定性以及國際競爭力而不願進行貸款,企業也將無法得到投資所必要的資本,其競爭力也將因此滑落,最後反過來危急金融部門的生存。

  除了償付能力以及穩定性之外,證據顯示MNB常常促進投機性泡沫的產生,最後造成金融危機並傳導到其它穩定的國家。1990年代初期,日本MNB在泰國炒作房地產主要是為了彌補1980年代末期在日本的虧損,並因而觸發了1997年泰國的金融風暴。金融危機在一國爆發通常促使MNB加緊售出另一地的資產以彌補之前因風暴帶來的損失,因此擴散了金融不穩定的因子於世界各地,帶來世界性的金融動盪。

  贊成引進MNB可以提升本國銀行競爭力的假設是有問題的-MNB的營運技術以及竅門明顯優於一般地區性銀行,這也是它們之所以為MNB的原因。MNB儘可能的保有這一切比較優勢,不讓這些優勢擴散(diffuse)出去,增加競爭對手的實力。MNB在肯亞已經營運很長的時間,但是很少的營運技術因此轉移到當地銀行;1990年代早期世界銀行在波蘭組織了一個名為「雙生子」(twinning)的計畫,希望MNB與波蘭當地銀行能夠發展出合作關係,最後計畫以失敗收場,因為誰也不想讓對方成為自己的競爭對象。在當地設立分部或是產權完全歸MNB所有的子公司為MNB的首選方案,並儘量減少與其他銀行分享相關訊息。

■對公共政策的意義

  十分明顯的,如想透過引進MNB來解決發展所需資金,或是希望以此增加本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以及效率有如緣木求魚。MNB非但不會拱手將營運技術「擴散」給當地銀行,MNB的進入甚至會影響信用供給並危害東道國的經濟。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營造一個穩定的、可持續成長的投資環境,需要的是公共政策的一致有效性。

  如果說MNB業績突出的基礎在於其過人的營運技術,為了獲得這些技術,東道國可以採取資本管制的方式促使MNB對內尋求可茲合作的國內銀行,但又必須設法限制MNB擁有國內公司的主要控制權。同樣的狀況,也可用於限制MNB持有國內不動產,促進MNB與國內相關公司進行合作。

  如果依賴MNB為東道國信用市場的主要貸款來源,將會對該國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家庭帶來不利的影響。這時公共政策應該利用其他的資源,諸如郵政儲金、公營銀行等機構對於社會大多數民眾提供可靠的信貸來源。

  MNB的營運帶有觸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金融危機的傳導範圍遍及世界。為了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政策制定者必須考量各種形式的資本管制以保護總體經濟不受破壞性資本移動的侵襲。此外,關於維繫國際金融穩定的多邊架構應該推動發展中國家參與。

  雖說私人資本在貧窮國家的發展問題上愈加重要,但這絕對無法取代國內銀行體系的發展。必須建立一套穩定的制度才得以配置資金到最需要的地方,設立地方銀行部門需要政府金融上的支持。

Christian E. Weller and Adam S. Hersh, Banking on Multinationals, EPI Issue Brief #178, 2000/04/14, Washington D.C.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2002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