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署金融MOU的影響與問題
Tagged:  •  
作者簡介: 
永豐銀產工秘書;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
出刊日期: 
2009/12/15
期數: 
第一百零八期

編按:金管會127發布新聞稿表示,兩岸銀行、保險、證券期貨3項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於1116完成簽署後,行政院已於127將備忘錄送立法院備查。讀者可於金管會網站www.fsc.gov.tw查閱3項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之文本。

■未來兩岸金融開放,陸資可來台設點或參股,勢必 對金融業勞工衝擊甚大。

  金融MOU實際名稱為「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兩岸金管單位已於1116完成兩岸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3MOU之簽署,將於60天內生效;內容針對兩岸金融監理機關進行監理資訊交換、資訊保密、金融檢查、持續聯繫與危機處置等權利與義務進行書面約定,建立金融監理的資訊交換平台。

MOU簽署,銀行、保險、證券業摩拳擦掌

  台灣金管會表示,將先修改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等法規,並重新規範台銀登陸與陸銀來台的相關條件。大陸銀監會目前已核准土銀(上海)、一銀(上海)、華銀(深圳)、彰銀(昆山)、合庫(北京)、國泰世華銀(上海)、中信銀(北京)、兆豐銀(蘇州)等8家台資銀行在大陸設有辦事處,加上申設中的台銀、玉山銀辦事處,預計有10家銀行辦事處有機會升格為分行。證券業已有13家公司在大陸設立24個辦事處,保險業則有國泰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及國泰產險等4家登陸。

  銀行業勞工對於職場變化及市場動向比其他行業更為敏感,尤其國內金融業這幾年多次合併,員工身受其苦;故在政府及財團期待並美化西進的願景時,值得深思及警覺的是當兩岸金融正式相互開放,究竟會對金融業員工的工作權帶來什麼樣的風險與危機?

■兩岸金融開放的風險與危機

  首先以目前中國1年期人民幣存款利率約2-3%,是台灣存款利率2-3倍,當中國銀行來台設立分行吸收人民幣存款,在利之所趨下,大量新台幣存款解約轉存至人民幣帳戶,是絕對可預期的。如今在政府及主管機關完全沒有任何配套措施因應下,當此金額大到數百億元甚或數千億元,試問尚有多少家銀行可以存活?

  再者,以兩國金融機構資產品質來看,台灣本國銀行歷經雙卡風暴與金改,大幅打銷呆帳,平均逾放比已下滑至不到2%,反觀中國主要商業銀行逾放比仍高達6-7%,這還僅是官方統計數字,真實資產品質難保不會更糟,由此可知,台資銀行要在中國獲利其實並不簡單。此外,我們必須了解的是,一般銀行吸收的存放款,應是資本額的10倍,否則無法賺錢。銀行又與一般企業不同,一般企業若發生問題倒閉,資本額就泡湯;但是銀行發生問題則是放款收不回來,但吸收的存款卻要賠償。今天台灣的銀行前往中國設立的是「分行」,若發生政經災難或擠兌風波時,台灣的母公司就得承擔這些損失,有多少家銀行承擔得起這樣的風險?

  最後,兩岸金融業的規模相差懸殊,以中國銀行為例,資產總額為387,300多億元,大於台灣所有銀行的加總,其分行更是遍布中國各地;可以想見中國銀行登台後,不但可輕易將我國原有的業務啃食殆盡,更可透過參股併購本國銀行,逐步掌控與操弄金融市場。尤其中國主要銀行皆由政府掌控,除了威脅到金融業發展,最終將有可能威脅台灣經濟主權。

  上述風險任一發生,是否會對金融業員工產生衝擊?答案絕對是肯定的。業務已緊縮、體質較孱弱的本國中小銀行已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旦讓中國來台設立分行,在其蠶食鯨吞下,勢必有不少銀行直接面臨倒閉或被併購的危機,員工失業危機隱然浮現。加上政府已開放承認大陸學歷及中國白領勞工來台,被中國參股的銀行,對方難道不會帶入中國勞工嗎?學歷、能力相當,薪資要求各有高低時,以台灣的銀行經營者錙銖必較的心態,誰能獲得工作權顯而易見。先前多件併購案的血淋淋教訓可知,金控合併是一個充滿權力分配與爭奪的過程,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會受重用,還得看你是主併銀行的員工,還是被併銀行的員工。

  這麼簡單的邏輯推想,主管機關卻毫無概念,也無配套因應方案,僅以粉飾太平的心態看待問題。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在受訪時表示與中國協商時,應是追求「實質平等」及注重「誠意」;然而事實是,僅開放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兩家資本額即遠超過台灣所有銀行規模,以大象、螞蟻相比毫不為過,至於「誠意」更是不知所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退出中國市場時即對外表示:「所有的國家都是簽約完談判就結束,但在中國,簽完合約談判才開始」,新加坡在面對中國時都吃了大虧,難道台灣企業能有更強大的條件與中共談判嗎?

  在兩岸金融MOU簽署之後,與其天真期待政府重視相關產業勞工的生存權與工作權,遠不如金融業勞工自己的意識覺醒,透過集體行動的力量拒絕不合理的政策,推動金融機構併購相關法令的修改,方能在兩岸金融開放時,捍衛勞工權益,當一個有尊嚴的企業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