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蘿蔔式的「二次金改」
Tagged:  •  
出刊日期: 
2005/12/15
期數: 
第六十期
「老闆,A菜一斤多少錢?」顧客問。
「一斤五十!」老闆答。
「這麼貴,之前才三十塊,算三十塊啦!」顧客討價還價。
「不行啦!五十塊都不夠本錢啦!」
「好啦!好啦!看在你是老主顧,算你一斤四十塊啦!」老闆最後拍板決定。

這也許是你熟悉的菜市場對話,如今這樣的對話卻被搬上二次金改的辯論場上。不禁令人感嘆,政治果然是討價還價的藝術!
■辯論熱鬧有餘、交集不足
旁觀10月19日的「二次金改」大辯論,兩方的對辯,熱鬧有餘,交集不足。最令人失望的是,當過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的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身為中研院經濟院士的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與經濟學者出身的財政部長林全,立論上完全缺乏經濟邏輯,更無法提出具體而完整的配套,二次金改的真理並未愈辯愈明。
雙方毫無交集的第一點,是金融政策的優先順序。吳榮義一再強調,二次金改的最終目的是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行政院堅持,要先大,才能有國際競爭力,所以先要整併。國民黨立委李紀珠則舉韓國國民銀行為反例,在政府主導下長大的國民銀行,如果市場不變,最明顯的,就是台商眾多的大陸市場去不了,銀行變大,只會荼毒國內生靈。
到底哪個對,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令人失望的是,六位財經博士都沒有人給予確切的實證研究,台灣銀行的最適經濟規模為何?所謂亞洲區域型銀行,資產規模又應該如何?如果要變成區域型銀行,台灣政府應該如何協助銀行去開拓海外市場?當台灣銀行業企業客戶加速流失,二次金改裡頭又有什麼配套?兩岸政策要有什麼突破?
雙方毫無交集的第二點,金融監理在二次金改中該扮演的角色。吳榮義將一次金改處理壞帳過多的問題,完全歸因於銀行過多,卻絕口不提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金融監理失職,才是讓全民付出六千億金融重建基金的主因。
■狀況外的金管會如何監理金融?
關於金融監理問題的辯論,只有經建會主委胡勝正稍微提及。他說明去年政府已經加強公司治理、金融犯罪刑責加重,故可在此基礎上推動二次金改,而且可以化解財團化疑慮,他甚至亮出僑銀、台開兩張成績單,駁斥對手財團化的質疑。
問題是,只要賣給吳辜蔡之外的人,就不是財團化嗎?由寶來入主的僑銀,由日盛買下的台開,難道就沒有家族化的疑慮嗎?二次金改討論過程,負責監理的金管會完全狀況外,顯然二次金改從頭到尾都沒有考慮這些面向。事後再侈言監理至上,然而金管會現被「禿鷹案」纏身,看來真是格外諷刺!
如果政府要繼續推動二次金改,就應該面對社會大眾對於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疑慮。是不是要提高公司治理的要求?要如何挽救外界對金融監理的信心?更大面向是,如何挽救外界對於金融監理單位—金管會信心不足的問題。
第三個毫無交集的點是,台灣金融藍圖的合理性。一如開頭所述,政府三位財經學者申論「減半」目標的訂定,就像是菜市場上,買青菜蘿蔔時的喊價思維。有人說三家,有人說五家,有人說六家,六家最多所以訂七家,這樣的論點完全構不上嚴謹的推論。如果要反駁蛋頭學者,完全仰賴純市場的思維,行政院起碼該有個更強的說帖,從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經濟成長率等來看,到底該有多少家主要銀行?能有幾家主要金控?這樣的限期、限量才能服人。
立委劉憶如就曾查證指出,官員口中所謂對「二次金改」凝聚共識的十八次會議,從會議紀錄裡根本壓根不曾出現金控減半、官股銀行減半的字眼。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到底是聖餐,還是最後一餐,沒有人知道。
第四,官股銀行民營化的時程表。包括吳榮義都以官股銀行是上市公司為由,拒絕對外說明未來官股銀行減半的時程與計劃。問題是,這些官股銀行的股權與經營全都是公產,政府最多只是代理人,豈有不必交代之理?而且從彰銀、台企銀到中信局,二次金改選擇哪家官股銀行來民營化,完全沒有對外進行說明。為什麼是這家,不是那家?如果要衝大市占率,為什麼不是賣市占率最高的台銀、土銀?這些問題到現在仍是令人不解的謎團,如此不清不楚的「二次金改」如何能構得上「改革」的等號,著實令人費解。(作者現為媒體工作者,使用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