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唯利是圖 政府卸責無能 反駁金管會「金融機構整併不影響中小企業融資」新聞稿
Tagged:  •  
作者簡介: 
銀行員全聯會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5/11/15
期數: 
第五十九期
      近來,被股市禿鷹弊案纏身的行政院金管會正事沒做幾件,睜眼說瞎話的荒謬行徑卻屢見不鮮!其中,10月21日一篇「金融機構整併不影響中小企業融資」新聞稿(www.banking.gov.tw/ct.asp?xItem=1153530&ctNode=1091&mp=9),堪稱代表作。
由於阿扁總統至少三度公開談話,表達相關部會必須如期達成「二次金改」目標,否則摘掉烏紗帽的震怒,金管會該篇新聞稿顯然是要回應社會輿論質疑「二次金改」,將造成日後財團金控壟斷市場,不利中小企業融資取得的負面影響;但是,這篇新聞稿只是再次證明金管會根本就是掩耳盜鈴,企圖掩飾其怠忽金融監理之過與探究事實真相之責,甚至是在為毫無社會責任的財團金控「推卸責任」。
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問題,在這次台企銀罷工行動被突顯出來,原因在於社會輿論強烈質疑「二次金改」結果,將造成財團金控寡頭壟斷的賣方市場,屆時中小企業「不僅貸款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供應來源都成問題」,成為財團金控予取予求的對象(工商時報,2005/10/25)。
但是這篇新聞稿一開頭卻大言不慚強調,「中小企業融資資金主要來自商業銀行,而非中小企業銀行」,「…94年8月底各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總餘額為2兆8,720億元,其中83%係來自商業銀行。」此外,一直被砲轟對「二次金改」是「狀況外」的金管會,竟然還狡辯「銀行民營化或整併與中小企業融資取得無必然關聯」,模糊焦點、顛倒是非的意圖甚明。
▓財團銀行沒有善盡社會責任
報載(工商時報,2005/10/25)台灣目前登記有案的中小企業家數為116.4萬家,占全體企業家數比率為97.8%;受僱員工人數為490.3萬人,占全體受僱員工人數比率為68.74%;銷售值為9兆3,525億元,占全體企業銷售值比率為30.60%。由此可知,中小企業雖然規模不大,卻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幹、社會穩定的主力。然而,相較於大型企業,可以透過發行股票、公司債等直接融資的管道取得龐大資金,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就困難多了、成本也比較高,通常只有依賴傳統金融機構途徑取得資金融通。
雖然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明定「國家對於人民興辦之中小型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銀行法第九十六條則賦予中小企業銀行為「供給中小企業信用」的專業銀行法律地位,而且「以供給中小企業中、長期信用,協助其改善生產設備及財務結構,暨健全經營管理為主要任務。」但是根據金管會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www.banking.gov.tw/public/Attachment/5102510163471.xls):只有官股銀行及國家銀行(台銀、土銀)對於中小企業放款積極辦理,至於吳、辜、蔡三大家族所掌控的六家銀行,對於眾多中小企業的貸款確實沒有強烈意願,反而因其汲汲營營於擴展消費金融業務,甚至無視於後者所衍生的諸多社會問題,無怪乎被社會大眾認為「金控是賺不義之財,賺錢是因為政府保護」,導致銀行的整體社會形象愈來愈差(中時晚報,2005/10/13)。
▓財團得了便宜還賣乖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9月底止,本國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為2兆9,155億元,較去年同期(2004年9月底)的2兆6,857億元相較,增加2,300億元。
但是若再進一步比較個別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的統計,目前放款給中小企業最積極的是合作金庫,截至2005年9月的放款餘額超過6,140億元,市占率21.1%;台灣企銀居次,放款餘額約3,160億元,市占率10.9%。其次,若加總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前十名銀行的市占率,總計將近七成(68.7%),而且除了台南企銀(第九名)之外,其餘都是國家銀行及官股銀行(表1)。
也就是說,民營「商業銀行」根本不是對中小企業放款業務的主力銀行;而且,其中沒有任何一家是吳、辜、蔡三大家族所掌控的六家銀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表2),這六家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的市占率都很低,與其所偏重搶攻的消費金融業務(信用卡、現金卡、小額信貸、基金等)相較,根本不成比例。
表1:本國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含催收)餘額統計表    (單位:百萬元)
銀行
名稱 放 款 餘 額
(市占率) 銀行
名稱 放 款 餘 額
(市占率)
合作
金庫 614,544
(21.1%) 土地
銀行 124,661
(4.3%)
台灣
企銀 316,448
(10.9%) 台灣
銀行 105,404
(3.6%)
第一
銀行 244,912
(8.4%) 中國
商銀 85,886
(2.9%)
華南
銀行 208,080
(7.1%) 台南
企銀 71,875
(2.5%)
彰化
銀行 165,000
(5.7%) 交通
銀行 65,250
(2.2%)
資料來源:行政院金管會

表2:吳、辜、蔡三大家族掌控六家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含催收)餘額統計表
(單位:百萬元)
銀行名稱 放款餘額
(市占率) 銀行名稱 放款餘額
(市占率)
台北富邦
(蔡家) 61,039
(2.1%) 台新銀行
(吳家) 31,849
(1.1%)
國泰世華
(蔡家) 58,294
(2.0%) 新光銀行
(吳家) 16,063
(0.6%)
中國信託
(辜家) 43,272
(1.5%) 開發工銀
(辜家) 2,464
(0.1%)
資料來源:行政院金管會

尤其,這六家銀行加總之後的市占率僅有7.4%,都遠不及於合作金庫、台灣企銀、第一銀行的放款餘額。報載(中國時報,2005/10/24)國泰世華銀行饒姓副總還喊冤表示:「有些人質疑銀行願意只收2%利息借錢給大企業,卻不願意借錢給中小企業主,這種說法對銀行並不公平。」只是突顯這些銀行「說一套、做一套」的強辯之辭。所以,我們的理解應該是:傳統大型行庫(而非金管會所指稱的商業銀行)在民營化之後,因為官股仍是最大股東,對其經營決策有主導權,對中小企業融資仍是重大政策任務,所以就算放款利潤微薄、倒帳風險較高,官股銀行仍然投入人力、資源繼續辦理此一業務。
但是這些財團金控所掌握的銀行「唯利是圖」,所以搶攻消費金融,中國信託商銀、台新銀行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以其通路佈局為例(表3),財團銀行雖然都擁有上百家據點,但是這些銀行只在乎消金業務(以及積極拓展財富管理業務),所以據點集中偏重於台北縣市(有一半以上或超過四成據點密布於台北縣市);尤其這幾年來大量招募新人,只是將其當做「業務員」行銷產品,根本不需要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銀行員」訓練、養成過程,致使人員流動率偏高。
表3:民營銀行分行通路統計               (單位:家)
銀 行 名 稱 總數 台北縣市 其他地區
台北富邦銀行
(蔡家) 123 93(75.6%) 30(24.4%)
中國信託商銀
(辜家) 110 50(45.5%) 60(54.5%)
國泰世華銀行
(蔡家) 109 64(58.7%) 45(41.3%)
新光銀行
(吳家) 108 50(46.3%) 58(53.7%)
台新銀行
(吳家) 105 53(50.5%) 52(49.5%)
資料來源: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中小企業未來「告貸無門」的隱憂
根據CHEERS雜誌的調查報導(2004年4月號),「大型企業如花旗銀行、中國信託商銀、IBM、台新銀行等,約聘人力規模至少都已達3、4百人以上,其中中國信託商銀高達800人左右…,目前台灣的金融保險業中,幾乎一半都有運用約聘人力。」由於銀行大量運用所謂「非典型僱用」的人力,例如派遣、定期契約、外包、工讀生等,導致人力汰換頻繁,例如台新銀行員工平均年資2.8年,中國信託商銀6年,根本與社會期待大型企業善盡社會責任、長期僱用的就業穩定政策背道而馳。
其次,這種人力運用策略,也無助於銀行與中小企業打交道。因為銀行必須擁有熟嫻風險控管、授信徵審、業務招攬的專業能力與團隊人才,才有可能在企業金融、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放款業務,站穩一席之地;如果銀行偏廢、漠視這方面的人力養成,無異於宣告棄守此一業務。
由此可知,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的確有理由擔心「二次金改」造成財團寡占的結果,因為如果連官股銀行最後都一個個狼入虎口,成為財團金控垂涎覬覦的肥肉,屆時中小企業主「告貸無門」就絕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