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ABC】探究全聯的合作經濟基因
Tagged:  •    •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出刊日期: 
2022/06/30
期數: 
第258期
  全國共有超過一千家門市的全聯,是台灣的超市霸主,不過,現在的全聯並非是從零開始,它是林敏雄在在1998年承接「中華民國消費合作社全國聯合社」(簡稱全聯社)的66家門市業務,而另行成立的民間企業「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資本額高達30億元,2021年營業額達1,590億元,全球零售業排名第221名,在台灣僅次於統一超商。
  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全聯的招牌上,並沒有一般慣用的「超市」二字,取而代之的是「福利中心」四個字,為何會如此?這是因為全聯繼承了全聯社這個合作社的基因體質所致。全聯社則是國家為了照顧公教人員,從1974年開始,政府要求原本只提供給軍人使用的國防部福利總處各福利站,另外新增公教人員業務成立「公教福利品供應中心」,由於當時軍公教人員的薪資不高,因此有白米、食用油等實物給付作為福利補貼,更由於福利中心是未對外營業的非營利單位,享有免稅優惠之下,大量統一對外採購,對供貨廠商採取寄賣模式、售後付款,且場地常利用公務機關,因此將銷貨管理成本降到最低,產品售價經常低於外面市場行情三成,軍公教人員必須憑福利證才能進入購買。
  不過,到了1989年,國防部福利總處決定回到專業只做軍人福利,國防部為何在兼營公教人員福利品供應15年之後,突然政策轉向,原因不明尚待考究。在國防部轉向之後,行政院同年323日第2125次會議決議通過:「將現行公教福利品供應制度,改依合作社法之規定由機關學校分別成立消費合作社辦理」,並公布了「各機關學校員工(生)消費合作社供應公教人員日常生活必需品實施計畫」,依照該計畫,要求各機關消費合作社都要加入縣市聯合社,各縣市聯合社再加入中華民國消費合作社全國聯合社,而各地的公教福利中心的供貨就委託交給全聯社來負責。
  依照前述計畫,為了打造一個新的公教人員生活消費福利品的供應體系,當時行政院下的教育部、人事行政局與內政部等部會,由上而下全力動員所屬公教機關學校成立消費合作社,每股至少6元、最多150元,以全國公教人員出股金成立的自己的消費合作社體系。全聯社時期,就必須開始支付門市租金給政府,但在龐大公教人員的購買群支持下,其大量採購的高議價能力,使得產品價格依然低廉。
  不過到了1998年,隨著公教人員薪資逐步提高,民間零售超商開始蓬勃發展,且全聯社多次發生違約事件,因此政府決定將全聯社民營化,當時已經擔任全聯社理事主席二十多年,同時也是台中客運、台中七信創辦人,曾任台中市長與立委的張啟仲,就找來元利建設的林敏雄接手全聯社業務,轉型成為以企業型態運作的全聯實業公司。
  全聯社消滅後業務轉移給全聯公司的過程,就法規面上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層面。首先,全聯社的社員都是各縣市聯合社的法人團體,而縣市聯合社的會員則是該縣市下的各機關學校的所屬員工(生)消費合作社,全聯社等於是全國各消費合作社的總聚合體,而由於當時的消費合作社都是公務機關與公立學校所成立之消費合作社,因此,全聯社雖然是全國的消費合作社的聯合組織,規定應該是所有公家與民間的合作社都可以加入,不過幾乎可說是成了專屬於公教人員消費合作社的聯合組織,更因為其直接承攬公教人員福利中心的供貨銷售業務,而擁有龐大的資金與資產,全聯社就變成一個組織龐大的公教福利品供應的零售供銷體系,而不是一個合作社聯合組織。
  其次,目前全台灣依然還有1,500多個消費合作社的情況之下,為何一個全國性消費合作社聯合社就因承攬業務被取消而消滅,這實在是一個非常詭異的事情。當時的公教人員所屬機關學校的員工(生)消費合作社,到底有沒有落實一人一票、民主參與的合作社基本原則?當時全聯社的業務移轉與消滅,有沒有透過民主的程序,讓所有社員了解資訊進行討論來決定,都是一個歷史懸案。
  最後順帶一提,全聯的英文是PX MART,其中PX其實是與美軍有高度相關,目前駐守全球各地美軍,提供給軍眷的零售據點都稱之為BXBase Exchange)或PXPost Exchange)。因此,早期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應該是沿用比照美軍駐台時期對美軍本身的福利站的稱呼,而一直沿用到今天,被全聯神奇地保存下來。
  而美軍為照顧本土與海外的軍人與眷屬,隸屬於美國國防部之下的「美國陸軍與空軍供應服務處」(Army & Air Force Exchange ServicesAAFES),全球共有4,900PXBX銷售據點,共聘僱5萬名退伍軍人與配偶作為員工,2020年名列全美國第54大的零售商,年度營業額79億美元(第一大是Walmart 年營業額為5,431億美元)。
  台灣早期為了照顧公教人員福利,以預算支出打造了福利品供應系統,之後又企圖以合作社型態,由員工(生)成立消費合作社,希望打造一個全體公務員與學校老師學生共同持股擁有的合作經濟體系,從結果來看,這個嘗試是失敗的。台灣如何促進由下而上、民眾自發出資成立自有的合作團結經濟體系,應是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