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三權的實踐-德國金屬工會罷工的啟示
Tagged:  •    •  
出刊日期: 
2002/06/15
期數: 
第十八期
  德國金屬工會(IG Metall)於五月上旬在德國巴登符騰邦及柏林地區發起罷工行動,最後在與資方達成加薪協議之後,結束為期十天的罷工。在整個談判過程,資方不僅威脅將解僱工人,同時恫嚇工會的罷工行動將影響正在復甦的德國經濟,造成失業率提高等問題。

但是這個擁有二百七十萬會員的工會,仍毅然展開罷工行動,而且這些罷工行動都是透過工會會員投票,取得超過95%會員同意(法律規定必須超過75%同意)之後才展開的;不過,工會所採取的行動,只是影響程度較小,具有警告意涵的「彈性罷工」。

對於德國金屬工會而言,罷工是勞資雙方依法談判破裂後,企圖逼迫資方以接受勞方底限為前提,重回談判桌的手段,因此他們採取鎖定巴登符騰邦及柏林地區特定公司輪流罷工的策略,而不是全面性的罷工行動,主要是因為「重點不在維持長時間的罷工,而是在於獲得好的結果。」德國金屬工會主席曾這樣對外表示。

誠如結果所呈現的,資方最後接受工會底限,從今年六月一日起工資提高4%,明年六月一日起再增加3.1%,同時五月份多發一次性的120歐元獎金作為補償,這樣的協商結果與工會最先提出的6.5%加薪幅度有一段差距。對於工會所爭取的這個成果,因為與會員原先的期待有所落差,因此僅獲得剛過半數的56.5%會員同意勉強接受(依法只需25%同意,與罷工同意權行使必須超過四分之三會員同意,顯不合理),當然批評的聲浪更是在所難免。

本文詳細地介紹這件德國勞工的抗爭始末,是希望引起大家省思,德國的資方也可以堅持原調薪3.3%的提議,為何最後與工會妥協出最後的調薪幅度為4%?為什麼台灣社會視如洪水猛獸的罷工,會獲得工會會員的支持?如果德國金屬工會不採取罷工行動,反而接受資方的提案,但是最後不能獲得工會會員投票過半數接受,後果又如何?丟出這些乍看之下好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道理其實卻很簡單,德國金屬工會與會員的作為不過是勞動三權落實的表徵。

對於在四月份失業率仍高達9.7%的德國金屬工會工人而言,在參與罷工之前難道沒有失業的恐懼嗎?但是德國工人最後仍作出團結的決定,因為如果無法尊嚴的工作,以領取合理並足以對抗高漲的通貨膨脹的薪資,則根本將無法戰勝失業的恐懼。

對於陷入低迷的台灣工運而言,從「團結權」、「協商權」到「爭議權」勞動三權的爭取到落實,我們一路行來坎坷崎嶇,希望德國金屬工人這次談判的勝利(雖然實在贏的不多)可以有一些啟發作用,更希望給正在爭取調薪的台塑工會一些鼓舞(備註:台塑調薪案在工會不滿意,但是可接受情形下於六月七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