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迎戰金融併購問題—「社會對話」的機制與意義(上)
Tagged:  •  
作者簡介: 
彰銀工會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3/12/15
期數: 
第三十六期
編按:金融自由化與去管制的趨勢風行全球,很多國家的金融業面臨內外交逼的挑戰,   台灣亦然;為避免金融業劇變之際, 對從業員工造成負面影響,有些國家除了協助企業重整,使其更具競爭力,更運用國家力量建立有效的正式機制,降低勞工及工會對於失業的陰影及衝擊。本系列將 以三期版面刊登介紹國外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足資作為台灣政府部門、金融業者及工會借鏡參考。

  正當台灣的金融業忙於合併、組織改造,企圖在競爭激烈的環境殺出一條血路之際,遠在南半球的拉丁美洲,在全球化衝擊之下,其金融業也無可避免地被推上生存的戰場。
  由於金融業面臨自由化、管制架構改變及資訊科技發展等影響,拉丁美洲的金融服務業面臨根本的變化,為了成本控制及效率考量,併購或者新商業模式等作法推陳出新,對政府、雇主及員工帶來嚴峻挑戰。
  因此,國際勞工組織(ILO)於今年812日在阿根廷召開一場為期三天的勞、資、政三方對談會議,旨在促進拉丁美洲社會對話(註一)機制的形成。從與會各國的代表性而言,這場研討會雖非正式協商會議,但仍具有指標意義。
告知合併訊息的時點
  這場研討會確立一項非常重要的共識:伴隨著合併、併購而來的組織再造,所衍生的勞資爭議,應由社會對話這個有效的機制加以避免。論者認為,合併及併購 是金融業經營策略之一,係長期決策過程而得結果;因此資方有責任告知員工其合併計畫時間表,在考量個別國家法律規定之外,原則上應在公司營運策略公諸於世 之前即讓員工了解。會中並建議最佳的告知時點是在金融主管機關批准合併案後,立即將必要的訊息予以告知,而告知訊息能否達成效果,資方誠信的態度是主要關 鍵。
合併帶來的裁員與因應之道
  不論合併的原因為何,合併的結果往往是工作大量減少,員工只有在某些條件下才可領到政府的失業補助。然而,裁員應被視為最後的手段,雇主亦須致力於各 種可能的替代方案,包括政府、雇主和工會在內,都應盡最大努力以提供持續且適合的職業訓練來保障就業,所以必須提供勞工足以就業的技能,或是讓勞工具有創 業的能力。
  至於職訓及經費來源應多元化,這是勞、資、政三方的共同責任,成立職訓基金是其中一項方案,並且建立機制,讓雇主有誘因願意訓練員工。為達到最佳效果,最好讓員工有公假來學習新技能。
與員工溝通是合併成功的關鍵
  合併會產生問題,通常是因合併過程沒有任何諮詢或者公開透明的對話,事實上,合併過程中的勞資爭議是可以事先避免的。與會者強烈建議,社會對談機制可作為設定諸如合併時機、決策告知、資訊分享等議題的重要工具,而這些議題也可成為團體協約的內容。
  無疑地,在組織變革中,包括合併帶來的改變,雇主若能將資訊公開透明,並讓勞工得以表達意見,有助於勞資關係穩定;但要達到這個成果,必須有一適宜架構,讓勞、資、政三方的社會對談得以進行,而創造這個架構的工作,正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的勞工被迫消音
  台灣的金融合併案都缺少員工的聲音,政府及雇主甚至將員工意見視為「阻力」。以常被媒體稱為「成功」案例的富邦金控合併台北銀行為例,員工心聲遭受漠視,就是最典型的錯誤示範!
  北銀工會曾針對北銀經營方向進行員工問卷調查,但是問卷結果不僅未被北銀採納,更諷刺的是,北銀最後選定的富邦金控,卻是員工最反對的對象!
  不僅如此,北銀為了讓合併案順利進行,竟然非法解僱工會前任理事長,工會與員工之後噤若寒蟬,此舉不僅凸顯資方對員工非常的不友善,更遑論有任何對 話、諮詢員工意見的可能性;甚至,媒體也僅以「富邦在評選過程中提出最照顧員工的條件才得以獲選」輕描淡寫,間接助長了整個社會剝奪勞工在組織改造中應享 的參與權。
  員工必然是企業重整的阻力嗎?在合併必將導致裁員的殘酷事實下,勞、資、政三方難道沒有創造三贏的作法嗎?本系列將在後續文章深入討論。〈下期待續〉

註一:社會對話:Social Dialog,歐洲將涉及勞、資、政三方的協商對談廣稱為「社會對話」(日文翻譯為:「三者構成會議」,凸顯三方參與的重要),並將參與對話者稱為「社會 夥伴」(social partner),許多重要的制度或觀念革新均由此對談機制產生。相較於台灣不知所云的「勞資和諧」,「社會夥伴」具有平等、合作精神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