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銀標案揭曉 工會打完最後光榮一役
Tagged:  •  
出刊日期: 
2004/06/15
期數: 
第四十二期
  金融重建基金標售高雄企銀一案於五月三十一日開標,由玉山銀行以一三三.六八億元得標,成立已有五十五年歷史的高雄企銀即將曲終落幕。至於爭議頗大的員工安置問題,目前工會、政府與得標人之間的默契是:員工留任比率將有五○%,員工不論未來是否留用都先行結算年資,在勞基法規定範圍內的部分,將由金融重建基金支付;超過勞基法的部分(年資補償金)由玉山銀行補足,並保障員工一年工作權。

隨著高企銀員工併入玉山銀行,高企銀工會也將解散。由於玉山銀行並無工會傳統,高企銀員工重組工會之機率甚低。很少人知道,高企銀工會是台灣金融史上最悠久的工會,與北商銀工會同樣成立於一九八八年,北商銀工會較早向官方提出申請,高企銀工會卻較早被官方核准通過。高企銀工會香火就此斷絕,銀行員的集體團結力量又減少一分,令人不勝唏噓,也讓所有銀行工會暗自警醒和惕勵,勞工必須奮發團結,不能稍有懈怠。

▓第一次標售,罷工風潮湧

任何一個工會領導人要親手將組織送上最後終結之路,心中都會極不好受。回顧去年十二月,高企銀工會高調喊出罷工口號,時間正好在金融重建基金第一次標售高企銀的前夕。罷工之所以箭在弦上,一方面是中央存保公司接管小組種種不顧高企銀利益的外行措施,讓高企銀員工積怨已久,不吐不快;另一方面是標售在即,然而員工權益絲毫未見保障,讓工會不得不使出撒手金間,以免弱勢員工平白被犧牲。

當時,高企銀工會喊出,若此次標售順利成功,政府必須保證員工全數留用,年資結算金優於勞基法,每工作一年發給一點五個月結算金。高企銀工會宣告罷工之舉,引起相當大的震撼。財政部強硬回應,調派十餘家公營行庫人手南下,宣稱必要時「接管」高企銀。就在此時,一位國泰人壽業務員偶然間一句「高企銀經營不下去」的謠言以極快速度散佈出去,爆發林園分行擠兌事件。

擠兌期間,財政部調派的接管人員完全無濟於事,一億元現金高高堆在櫃檯上,也阻止不了瘋狂的民眾,「這事件讓我們一下子醒過來,看清財政部的無能,」理事長陳紹節說,「財政部連一家分行的擠兌都處理不了,如果我們真的罷工,那高企銀不就要完蛋了嗎?」

對高企銀工會而言,林園分行擠兌事件起了分水嶺的作用。在擠兌事件之前,高企銀工會走的是群眾運動「以戰逼和」的強硬路線,以罷工為主要手段。但擠兌事件讓高企銀損失慘重,至今存、放款量仍不斷流失,同時第一次標售亦因工會爭議而流標,高企銀工會相當擔心,若第二次標售再度流標,高企銀業務將一直流失,最後「自然死亡」,退出市場。

自第一次標售流標之後,高企銀工會決定改弦易轍,「應更具理性與彈性,不應一味訴之於群眾力量,」理事長陳紹節說,這是衡盱時勢、不得不然的做法。

▓第二次標售,拿到結算金再說

最主要的改變,是高企銀工會爭取權益的動作,首先考慮銀行是否能順利標售,其次是重新釐清員工權益的優先選項。高企銀工會不再堅持員工百分之百留用,「我們認為,員工真正在意的是年資結算,不管留用與否,至少手頭先拿到一筆錢再說,」陳紹節說。

新訴求使得工會與存保公司間的協商更容易進行。由於事涉參與投標之不確定第三者的意願,雙方最後達成共識:「有關員工安置方案應由產業工會提出具體方案,由顧問公司於實地查核前交付潛在投資人,由投資人就工會提供之方案評估決定是否參與投標…。」

具體而言,員工權益切割成二部分:員工年資結算在勞基法規定範圍內,由金融重建基金支付(每年一個基數);另外,工會主張加發每年半個基數的年資補償金,此部分仍有待工會與玉山銀行協商確定。但由於玉山銀行在競標前已了解工會之訴求,故未來雙方達成共識的機率應相當樂觀。

高企銀工會在惡劣且艱困的環境之下,仍盡力保護員工權益,得到這樣的結果已殊為不易。協商結果中亦有幾項前瞻性的措施,對日後類似案例具有指標作用,可供其他銀行工會參考援用。

最重要的是,員工不論未來留用與否,全數先行結清年資。在過去只有前省屬行庫民營化時,曾經採用這種做法,至於金控與合併的案例並未發生,故值得大力倡導。過去發生金控與合併之時,員工只能在拿資遣費與留用當中二擇一,不能結算年資。於是,被併入新銀行的員工若無法適應時,就冒著犧牲年資的風險。結清年資對員工將更有保障。

高企銀這一次順利標售,媒體一面倒稱讚是財政部長林全的功勞。事實上,高企銀員工顧全大局的自我犧牲才是關鍵因素。回顧高企銀工會在最艱難的困境,用有限的籌碼,謀求員工最大權益,實屬不易;這一年多來寂寞、艱辛而曲折的奮鬥過程,反映的則是政府在建全金融市場、處理問題金融機構時,忽略社會保護原則,犧牲弱勢勞工以成全金改大業。由此觀之,高企銀標售成功,並無令人欣喜雀躍之處,盼望未來不要再有第二個、第三個高企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