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敬舒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出刊日期: 
2019/11/30
期數: 
第227期
  合作是有人類就存有的社會行為之一,因為對抗自然定律是人類的天命之一,所以藉由多人聯合勞動、集體實現共同目的或目標,遂成為重要的社會建構過程。從集體採集狩獵到互助機制,生產勞動歷史原本隨處可見合作關係;直到近代機械與泰勒化生產的出現,資本主義的職缺配置,奪走了勞動者之間的合作機會,相互支撐的網絡關係也隨著生產異化而疏離,勞動者也從合作的社群淪為競爭的個體。
▍下流的勞動結構被資本主宰的勞動
  雖然現代化生產看似也保留了合作的環節,但本質已不再是勞動者的互惠需求,而是資本控制分工體系的調節必要。資本、勞動力及土地原本都是生產要素,但資本突破地理疆界後,已將全球生產體系納入治理範圍;但勞動力仍受制於無法儲存、累積與任意遷移,若無法在勞動市場中出售就會面臨生存困境,這些秉賦差異導致資本在生產的地位排序完全凌駕於勞動之上,形成資本僱用勞動的生產秩序。隨著資本企業以逐利作為存續動力,勞動力於是淪為成本調控的工具,可被替代甚至被拋棄。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出刊日期: 
2019/09/30
期數: 
第225期
  解決貧困問題一直是眾多研究和對話的主題。可以這麼說,人類從遠古部落過渡到現代社會的過程,貧窮一直相伴相隨。在部落文明中,貧窮或富饒都是集體而非個人,如今則多為個體化或家戶化,因此貧窮可以視為當代社會分工紀律下的產物。既是如此,思考因應策略就不能不跳脫個人歸因,理應回到經濟組織,重新解構內部的分配秩序。
下流的勞動結構
  資本主義的競爭邏輯並未履行均富的許諾,反而創造「富與窮」兩種等級制度,逼迫中間階層只能努力向上爬或無情地被往下踹。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是勞動市場兩極化的特徵。失業者在一波波周期性或突發性的經濟危機中,被大量逐出勞動市場,多數人的命運只能勉強搆到邊際勞動市場成為非典就業者。未失業的幸運兒也可能因為勞動報酬下降或物價飛漲,被迫加入工作貧窮大隊。
Tagged:  •  
作者簡介: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出刊日期: 
2019/07/15
期數: 
第223期
  跨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步入漸進式復甦。儘管主要國家的失業率已經趨緩,但失業率下降並未替勞工帶來「均富」生活。低工資、不穩定工時,居住成本上升及福利削減的實質收入損失,卻有更多就業者流入貧困。何以勞工奮力掙扎擺脫失業,卻依舊無法逃脫貧困?平台經濟的崛起恐怕得起不小的責任。
平台資本主義的崛起
  平台經濟是共享經濟的資本主義版本。以Uber為例,熟悉脈絡者均知早年為降低碳排及能源消耗逐漸發展出城市內的共乘運動。這種分享與分擔剩餘物資(空置的座位)及費用(油資)作為對應氣候變遷的創新行為,逐漸形成以社會利益為使命的共享經濟(shareing economy)。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