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充電站】疲勞的代價─工安與過勞
Tagged:  •    •    •    •  
作者簡介: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出刊日期: 
2016/08/15
期數: 
第188期
  624華航空服員進行罷工行動,並發表這是一場名為「休息時間的戰爭」、「台灣必須告別長工時的過勞時代」的宣言,這讓外表光鮮亮麗的空服員,長期處於過勞血汗的職場環境問題再次端上檯面。事實上,航空業的機組人員近年來越來越惡化的過勞處境,早已默默啃蝕勞工的健康與安全,更嚴重影響到公共安全問題。
  回顧前年一架復興航空GE222班機在澎湖馬公發生空難事件,造成48人罹難、15人輕重傷,歷經一年半的失事調查,飛安會於今年初公布最終調查報告,認為此次事故的主因,在於飛航組員並沒有遵照標準作業程序、正駕駛對自身飛行技術過度自信,副駕駛也未提出質疑,加上過勞導致工作表現下降,因此造成此次災害的發生。
  飛安會同時也指出:該趟飛航為正機師的第三趟任務,雖有輕度疲勞,但仍在法定飛航時間和派遣規範。報告雖然將此次事故主因歸咎在飛航組員的判斷失誤,卻輕忽了疲勞所帶來的風險與危害。在此次班機的飛航記錄器(黑盒子)中發現,飛機正駕駛在一個半小時飛航過程中曾咳嗽16次,並說:「我好累啊!」顯示駕駛已處於身心疲勞的狀態當中。
  調查報告針對疲勞分析結果顯示:「事故當時,正駕駛員可能受事故前單日須飛航多航段,及每月高飛行時間、高值勤時間所累積之疲勞影響,導致工作表現下降。」從正副駕駛事故前的任務可看出,事故前三天,每日都需完成六趟飛航任務,而事故航班則為該駕駛當日的第三趟航程(參考下表)。
  自2012812014722止,近兩年的時間裡,民航局對復興航務作業共執行1,044次檢查,提出共41項意見,其中包括人力不足與人才流失相關議題4項、訓練不足1項。遺憾的是,這兩年來所看到的警訊,復興航空並未針對人力問題進行改善,而民航局也未強制提出相關要求。
  再根據營運資料顯示,2014年(事故當年)5月與6月,相較於前一年同期,復興分別增加9.7%15.3%之營運班次,但駕駛員人數卻減少3.7%。復興員工表示,ATR機隊飛機總數增加為10架,該機隊規劃之駕駛員/飛機比例為61。因此,10架飛機應需要60位駕駛員,但該機隊自20144月起,至少不足8位駕駛員。
  復興機隊管理部經理表示,若連續3個月飛航組員之飛航時數皆超過85小時,以機隊管理而言就是一個安全警訊。而在飛安報告中則指出,復興航空為滿足20145月起營運班次之增加,同年5月至7月期間,ATR機隊駕駛員每日最高起降次數由2013年同期之6次增加為8次。
  營運資料亦顯示,20145月至7月期間,駕駛員累積飛航時數超過270小時(平均每個月為90小時)者達30位;相較於前一年同期,僅4位駕駛員超過;即使於2013年旺季期間,亦僅只14位駕駛員累積飛航時數超過270小時。而此次事故的正駕駛最近90日內的飛航時間更高達278小時6分鐘,已高出安全警訊的標準。
  接受飛安會調查訪問的復興航空員工表示:「復興是以最精簡人力經營,造成飛航組員高飛行時數與起降次數,此情況已多次向管理高層反應,但未獲重視。2014年以來人力短缺情況更為嚴重,相較於其他航空公司之國內線駕駛員,復興駕駛員每日須執行之航班較多,最多達8次起降。一般而言,每日4次起降屬正常可負荷,6次起降則勉強可負荷,8次起降則接近無法負荷。每日執行的航班增多時,則會覺得疲累,不易集中精神。」
  飛安會調查報告最主要的目的除了釐清事故發生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從錯誤中找到改正與預防的方式,使得未來不再發生類似的案件,然而報告最後結論直指正副駕駛的過度自信,且未遵守標準作業流程,最終導致事故的發生,卻輕忽了造成這結果最大的元凶恐來自於「過度的疲勞」。
  我們必須認知到過度疲勞將帶來巨大的危害,根據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相關資料指出,許多國內外重大工安事件,起因都來自於長期睡眠不足與過度疲勞。不僅是航空業,過勞已是各行各業勞工的共同處境,根據勞保的統計資料顯示,近5年來平均不到5天就有1名勞工過勞發病,平均約11天有1名勞工因過勞而死亡。「過勞死」已成為台灣勞工揮之不去的惡夢。
  華航空服員用自己的努力換得合理的對待,透過工會組織與團結權行使,打響了反血汗過勞的第一槍。然而,不僅是華航,其他航空乃至於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許多仍處於惡劣的勞動環境中,每天踩在過勞死的鋼索上,唯有持續透過更多勞工的集體團結發聲,才有機會共同扭轉過勞之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