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盈誼
Tagged:
作者簡介: 
彰銀產工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3/08/15
期數: 
第三十二期
■證照有份量嗎?
1.知識測驗-考用不合一
  95%受訪者同意證照充其量只是「知識測驗」(圖Q1)。目前的證照考試並無法測驗出銀行員的實務能力,其考題方向只是要應考者死記書本,但不在乎銀行員是否經辦該業務?或是熟記考古題後能否承辦業務?簡單地說,證照和實務能力無法畫上等號,證照只是測驗應考者是否讀過書,應考者能否因此學會該項業務並不是證照所要證明的。如此「考用不合一」的作法,對於實務第一線人員來說,成了一項重大的負擔。

  一名受訪者寫道:「考上證照也不給予工作上繼續學習的機會,只有望照興嘆,白費工夫!」考上了證照,卻無法獲得實務操作的機會,這樣的現象正是對金融證照最大的諷刺!試問,一名醫師的培訓過程至少要實習三年,銀行員的「專業」卻只需「背多分」,這樣的專業太不紮實了。
2.檢驗證照的內涵與實用性
  據本會調查,目前金融業相關證照有11張,其中有明確法源依據的有「人壽保險」、「產物保險」、「信託」、「內控」及「證券」(實際應為「及格證明」或「資格取得」)。在這些琳琅滿目的證照中,哪張對銀行員來說有用呢(圖Q2)?

  在全體受訪者中,有279人認為在實務上沒有一張證照有用,占全體受訪者的一半,其餘受訪者則至少選填了一項證照。哪張證照被較多人認為有用呢?有趣的是,前三名都是有法源依據的「及格證明」。
  第一名首推「人壽保險」(132位),這與台灣保險涵蓋率高、以銀行進行保險銷售效果佳有關。第二為「信託」(122位),這與銀行亦從事信託業務有關。第三則為「內控」(107位),這是因應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而設立,因此從事稽核或營業單位襄理級以上之遴派,都必須取得該證明。
  第四名是「理財規劃」(102位),這項沒有法源依據而獲得高度重視的考試,係因消費金融當道、金控熱及金研院炒作出來的產物。至於另一個有法源的「證券」(100位)則排第五位。
  不過,也不是有法源的「及格證明」就對銀行員的實務有幫助。若統計受訪者選填的張數,則多數人心中有用的證照不超過3張,選填6張以上的受訪者都在個位數以下(圖Q3),顯示現今金融證照的張數過多、浮濫。

■證照有什麼幫助?
1.無法提高專業水準和銀行競爭力
  既然證照考試只是「知識測驗」,自然無法提高銀行員的專業水準和整體銀行的競爭力。這樣的結果反映在86%認為證照無法提高專業水準(圖Q4),96%認為無法提高銀行競爭力(圖Q5)。
  此壓倒性的數據對金融研訓院、財政部及各銀行來說都是值得警惕的訊號。金研院口口聲聲說,證照考試是為了提高銀行員的專業能力,但對銀行員來說,得到證照卻未必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信心。金研院應該自我檢討反省,它的「證照」在銀行員心裡毫無份量,更遑論「專業」!
  報載某金控於今年舉辦員工證照考試比賽,分單位比賽和個人比賽,看誰拿到的證照最多,且該金控認可的證照竟高達48張!想想看,整家金控員工的精力都投注在考試上面,如何能專心業務、為顧客提供好的服務?金控業主把自己對於競爭力、市場占有率、金控是否達到綜效的焦慮心態投射在員工身上,要員工拿愈多證照愈好,難道這就能保證金控的綜效、金融產品、服務品質可以在金融戰國時代中殺出重圍?又不是幼稚園在比賽誰拿的乖寶寶最多,可以和老師換獎品!
2.無法讓行員適才適所
  當證照的合格率高達80%、人人都擁有N張證照在手時,誰會相信這種證照有辨別度?86%受訪者就認為證照無助於加薪升遷(圖Q6)。很明顯的,「證照代表專業」是一個很嚴重的迷思。金融業主更是盲目地陷於此迷思而不自知!




  以證照有無來評定員工,反映出金融業主無能讓員工適才適所,不得不依靠外在標準(證照)來協助。但是,依據不同的企業文化與銀行發展優勢,每家銀行的強項業務各有擅長,所需人才自然不同,即使是同家企業,員工的專長亦應多元化。如果金融業主過於依靠「證照」評判自家員工,不禁讓人懷疑,業者知不知道自家企業的發展方向?不然怎麼連需要何種人才都無定見?
  話說回來,如果各銀行有其獨特的培訓與篩選機制,則「證照」可回歸到「基本能力測驗」,以符合「及格證明」的原意,那麼只需進行一次綜合性的考試,簡單測驗即可。事實上,各銀行在招募新進員工時的考試已扮演此種功能,實在看不出金融業或金研院為何需要發展出那麼多名目的考試?除非,各銀行未來在錄取新人時,以外部機構的綜合性能力測驗作為依據,不再另行辦理筆試,這樣的能力測驗才有意義。
3.只是為了保飯碗
  27%受訪者認為沒有證照將丟掉工作(圖Q7),相較於14%認為證照有助於加薪升遷的受訪者(圖Q6),前者還要多出13%,,顯示銀行員對證照的觀感集中在失去工作的恐懼。證照和工作飯碗畫上等號,成為恐嚇銀行員的緊箍咒,不用金融業主碎碎念,銀行員就被證照給束縛地動彈不得,無力保障日益惡化的勞動條件,只能任人宰割!不論是疑慮也好、或是事實也罷,沒有證照就會丟飯碗的說法,已嚴重打擊銀行員的士氣,不利於台灣的金融發展。工會主張,財政部應將「證照」政策視為金融業發展重要的一環,並提出政策說明。


■金研院、金雞母
1.報名費和書籍費,吃定銀行員
  根據金研院2002年的年報顯示,金研院在「金融測驗收入」為2億5千萬元,占其整體事業收入的45.79%。「金融測驗支出」為1億1千1百萬元,占其整體事業支出的20.38%,收支相抵高達1億3千9百萬元,說是暴利並不為過!金研院所支付的考試成本只有四成,不到一半,顯示作為「非營利」機構的金研院在其訂價策略上有可以檢討的空間。
  書籍費也是,金研院2002年的「傳播出版支出」為3千8百萬元,但其「傳播出版收入」卻高達8千2百萬元,其成本亦不到一半。雖然金研院的傳播支出不只有考試用書,但其年度出版品共67種,其中新的出版品只有18種,其餘49種皆是「修訂再版」、「增修訂三版」之類的出版品,所需成本並不高,竟可以讓金研院在傳播出版項目的收支相抵高達4千4百萬元!
  這就是為何高達98%的受訪者認為金研院的報名費和書籍費不合理!(圖Q8、圖Q9)




  在書籍費上最被受訪者抱怨的是金研院出書的品質並不好,隨著不斷更新、改編,銀行員也要不斷購買書籍,無法透過書籍共享或二手市場的管道降低書籍費,金研院光是出版這些再版修訂書就不愁吃穿了。厚厚的考試用書被使用的壽命非常短暫,從環保角度來看,對地球的資源也是巨大的浪費。
  有些受訪者更認為金研院不應出版考試用書,有壟斷市場的嫌疑,金研院的書籍品質粗糙、錯誤連連,卻又沒有任何制衡的力量。金研院獨享法律賦其辦理金融相關考試的地位,其服務或商品卻沒有承擔相同的品質保證,形同吃定銀行員考試這塊大餅,是相當不負責任的作法。
2.金研院考評無法令人信服
  「請專家閱卷」、「由國家/政府相關機構舉辦」、「由其他專業團體或學術單位舉辦」、「由具公信力之機構辦理」…,這些都是銀行員真實的看法,96%受訪者認為金研院辦的考試引人詬病(圖Q10)、87%不贊同金研院繼續辦理考試(圖Q11)。「刮別人鬍子之前,要先刮自己的鬍子」,金研院整天說要提升銀行員的專業,卻忘了檢討自己辦的考試沒什麼公信力,看來,真正需要提升專業能力的是金融研訓院。


  金研院雖靠著舉辦考試而有充足的經費來源,然而這也使得金融研訓院淪為「銀行測驗中心」,在專業人才的培訓上顯得相當薄弱,悖離其「推廣金融教育及研究,提升專業素質,以促成金融業務現代化」的組織宗旨。根據金研院去年年報顯示,其在「金融訓練支出」的比例為14.69%,在「推廣教育支出」的比例只有4.23%,在「研究支出」的比例僅2.66%,這三項應為金研院的核心業務,相加的比例只有21.58%,只比「金融測驗支出」(20.38%)多出1%,充分顯示出金研院的「不務正業」!
■廢除僵化無用的證照考試
  問卷結果顯示,80%受訪者贊成廢除證照(圖Q12),誠如本會主張,「證照」應正名為「及格證明」,金研院不應掛羊頭賣狗肉,欺騙銀行員、銀行業主、財政部,甚至社會大眾。銀行員普遍認為,對於實務的熟悉與掌握,並且反映在工作表現,才能真正彰顯自己的專業與自信。

  舉辦實務研討會或由銀行內部培訓,是不少銀行員心中認同的方法,相較於醫師、會計師或社工師來說,這些專業也多以「實務研討會」等模式進行專業培訓,絕對不會像現在金融業,以「持續通過測驗」作為唯一的培訓方式,試問,在這樣僵化的制度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呢?
  調查方法:本調查由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主辦,隨同第三十期會刊發出供會員自由填寫寄回。回收有效問卷共571份,執行時間由5月15日至7月31日止。
Tagged:
作者簡介: 
彰銀產工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3/06/15
期數: 
第三十期
  在銀行工作的小趙,夜幕低垂後才回到家,一雙年幼的兒女撐著惺忪睡眼等他,吵著要爸爸陪他們玩。他連忙換上居家服,讓兒女的注意力移到他身上,坐在床邊講故事,哄他們入睡,讓下班後一刻不得閒的妻子,得以好好地梳洗一番。
  「爸爸,不要睡,換下一頁了。」兒子搖著小趙,把他從周公那兒召回,他換個姿勢,「好好好,換下一頁,說完這一頁就要睡著喔。」
  好不容易才讓兩個娃兒躺平,小趙出了房間,妻子已坐在小小的餐桌旁,桌上散著幾本考試用書、重點筆和尺。
  「好啊,可讓你搶了好位子!」小趙看妻子已就定位,也想快快洗去一身疲憊。「你可不要又睡在沙發啦!」妻子邊說邊喝了一口咖啡,繼續埋首書中。等到小趙出了浴室,準備攤開書時,牆上掛鐘輕輕響了起來,時針指向了11。
  報載,目前國內所發出的金融相關證照已達到近百萬張,遠遠超過台灣金融業經營之需求,證照簡直快成為銀行員的全民運動了!然而金融業資方仍不斷釋出鼓勵員工考照的訊息,讓人弄不清楚金融業要員工考那麼多證照目的何在?搞得銀行業員工焚膏繼晷,不只要拚業績,還要拚「考」試成「績」,白天幫銀行賺錢,晚上則讓金融研訓院(下稱金研院)賺大錢。
  這要如何說起呢?因為目前金融相關證照考試多由金研院代為舉辦,包括依法舉辦或是金研院自辦,金研院並出售考試相關書籍、開辦函授課程。證照考試報名費一次650元,書籍費每科約在600到800元,函授課程則要上千元,以每場考試動輒上萬人的規模,保守估計一場考試下來,金研院收入高達上千萬至億元!
  所以說,金研院的「績效獎金」是不是該發給銀行員呢?
■照照相連到天邊,銀行員無語問蒼天
  最令銀行員感到不平的,就是金研院自行創設各種證照名稱,讓銀行員必須不斷考照,無法專心發展業務。
  根據本會初步調查,目前金融業相關證照多達十多張,其中由金研院包辦的則有:信託、外匯、授信、內控、理財規劃等。除了信託與內控有明確的法源依據外,其餘都是金研院自行舉辦的「測驗」,還自行區分為「初階」、「進階」,簡直就是「一頭牛剝兩層皮」!
  網路上曾流傳一則文章,標題為:「猜猜金研院下一張證照是什麼?」從「銀行初階收信」、「銀行進階寄信」、「彩券專員」、「展鈔人員」、「計算機鍵機人員」、「鎖鐵門專員」等五花八門、令人發噱的答案,在在反映出金研院自行創設的考試,和銀行實務有很大的落差。
■原來,證照只是「及格證明」
  若仔細閱讀金研院網站上的測驗項目,包括信託、外匯、內控、理財專員等考試,都只是「測驗」而已,根本不是什麼「證照」。金研院將考試結果的及格證明美其名為「證照」,不過是自抬身價。
  事實上,即使是依法辦理的內控考試,在其依據的「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中,也不曾出現「證照」這個字眼!條文中僅稱「考試及格且取得結業證書」。而號稱要培訓金融業專業人員的金研院,卻辦考試、賣考試用書、辦函授課程,與坊間各種補習班的招數有什麼差別?充其量,金研院不過是一家金融業資方必定買單的「補習班」罷了!
  金研院院長薛琦接受某雜誌採訪時表示,「就好像『駕駛執照』一樣,證照是讓從業人員取得基本能力」。如果證照只是基本能力測驗,薛院長還真是舉錯例子了。中華民國的駕駛執照,有把「方向盤操作」、「倒車入庫」、「上坡起步」…分別發給及格證明的嗎?有把駕照分為「初階」、「進階」的嗎?中華民國的駕駛執照只要一張就可以上路,不要把金研院的及格證明和駕照混為一談。
  最後,更根本的問題是:目前已在金融業從業的人員,還需要透過金研院那張「及格證明」來證明「基本能力」嗎?
Tagged:
作者簡介: 
彰銀產工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3/04/15
期數: 
第二十八期
  花旗銀行台灣區總裁轉任中信金控,引發媒體關注,甚至中信金高層沾沾自喜。事實上,近幾年來金融界引人注目的人事新聞,不是外商金融人員轉戰本國金控業,而是銀行員金飯碗的榮景不再!
■新的金飯碗出爐!
  殯葬業、美容美髮、餐飲烘焙、銀行,你會覺得哪個工作比較好?答案毫無疑問應該是銀行。不過,這是過去標準一群目前從事銀行工作的員工,卻打算選擇轉業,並投入其他行業(見表一)。
  銀行員全聯會〈以下簡稱「本會」〉去年針對銀行員進行意向調查顯示,517位受訪者有161名打算轉業,約占三分之一;轉業種類涵蓋約40種工作,這些工作大致上呈現五種特色。第一,「公家機關」仍是金飯碗的象徵,代表「勞動條件好、人事制度好、工作有保障」,早期銀行員待遇甚至優於公務員,如今選擇轉入「公家機關」者占34.2%,高居第一位,顯示「銀行員」代表的「穩定、保障」幾乎喪失殆盡。
  第二個特色是「非銀行本業工作」優於「銀行本業工作」,30.4%受訪者自填包括旅遊業、傳銷等19類工作。有的受訪者甚至填寫「離開金融業」或「到第三國/大陸做台勞」,也有受訪者表明要到「其他較有發展性工作」,顯見受訪者認知銀行不再是有發展的產業。
  繼續依靠自身工作技能也不失為一策略,15.5%受訪者自填和銀行業技能相關工作,這些工作分為兩種,一是離開金融業,例如資訊軟體開發、司法/法務、一般公司財會人員、創投及代書、會計師等工作;二是留在廣義金融業,尤其在金控公司成立後與其相關的工作,像保險、信託、投資理財、證券等,這類工作或可視為金融業新興或發展性較佳的工作。
  「不再當受僱者」可說是第四個特色,13%受訪者自填「當老闆」、「作生意」、「自由業」、「從商」或「小吃攤」等,不願當受僱者的態度相當明顯,因此選擇自行創業。最後,6.8%受訪者自填「未定」,背後透露的訊息可能是他們雖有離開金融業或轉業打算,但還未到實際行動階段。

表一、有轉業打算的銀行員之最佳去處












■最佳銀行獎,得獎的是……
  「前三個月免利息」、「公平透明的指數型房貸」,這些提供多樣金融產品的銀行或許是消費者心中的最佳銀行,但絕非銀行員用來評判一家優質銀行的標準。
  根據本會調查顯示,目前銀行員重視的銀行特色以「未來發展」最重要(38.43%),高於薪資結構(16.77%)、員工福利(16.14%)。若以企業未來發展為標準,銀行員最想去的前三名銀行依序為台銀、中信銀和土銀(見表二),若以勞動條件或福利為標準,則前三名銀行依序為台銀、土銀和合庫。
  國營行局在企業發展上具有潛力,來自於仍有獲利空間的營業項目,同時國營行局更代表勞動條件、福利待遇維持一定水準。因此即使民營化政策推行或合併議題不斷,也無損國營行局在銀行員心中的優勢地位,在本問卷評比的兩項標準中,國營行庫普遍都優於民營銀行。
  有些受訪者不滿民營化政策不確定性,認為民營化的不確定雖讓國營行局保有模糊、曖昧地位,卻同時擠壓其生存空間。政府一味以「民營化=競爭力」當政策口號,顯然忽略民營化的社會影響。
  中信銀在企業發展上以民營身分躋身前三名,可能來自於該銀行強大的廣告效果,以及在消費金融的強棒印象。但若以「勞動條件或福利」為評選依據時,中信銀排名遠比中國商銀、世華銀等落後,呈現非常強烈對比。
  從台灣銀行同時位居「勞動條件」、「未來發展」及「整體」評比榜首來看,顯然在多數銀行員心中,一個兼顧勞動條件和未來發展的銀行才是最佳銀行。這種評比標準將成為趨勢,這可從財富雜誌(Fortune)對「2002年全球聲望最佳標竿企業」所作排名看出端倪,上榜企業特色之一,就是重視員工滿意度,代表當全球許多企業忙於裁員、改變工作流程或增添設備以因應全球化時,成功凝聚員工向心力的企業才能從中脫穎而出。
  這樣的例子帶給我們啟示,面對現今台灣金融業不斷變動的局勢,銀行發展若不能與員工成長及需求與時俱進,將無法在困境中反敗為勝!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