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仕賢
Tagged:
出刊日期: 
2004/02/15
期數: 
第三十八期
      在日本漫畫「部長島耕作」裡,有段關於「敵意併購」的情節,大意是指初芝電產社長因其好友公司將遭人惡性併購,私下要求島耕作代其全權處理,化解併購危機。在雙方不斷動員龐大資金、人力收購委託書之後,島耕作終於不辱使命,「公司派」最後險勝「市場派」,保住經營權。此種企業在收購其他企業過程中,不是經由雙方同意、簽署合法契約而進行的合併,即可稱為「敵意併購」〈hostile takeover〉。
  在台灣的金控公司之間也掀起合併風潮之際,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拋出金控集團之間應容許「敵意併購」的談話,特別引人側目;顯然國泰金控在納入體質甚佳的世華銀行之後,仍在繼續覬覦其他「賣相好」的金融機構〈例如玉山金控〉,「敵意併購」遂成為其可能的操作手段。
  台灣的金融合併方式,已經從洽談合併、公開招親到敵意併購,雖然媒體將此視為金融集團的布局策略之一,財金官員也以「四兩撥千金」的態度,表示並無特別立場,完全交給市場機制決定,但在「大者恆大」的運作邏輯之下,這樣的發展可能會造成什麼局面,是一值得密切注意的課題。
  台灣的金融版圖經過這二、三年的整併,呈現極端發展的現象。一端是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嚴重停滯,除了已見諸報端的中興銀行、高雄企銀,以及被概括承受的基層金融機構,其實仍有多家商業銀行岌岌可危,早已有資格列為接管對象;問題金融機構的退場機制難以順利運作,不僅成為社會沉重的財政負擔,對於身處其中的員工而言,則是看不到未來的煎熬。
  另一端只見「財團型」的金融集團挾其豐沛雄厚的資金,繼續併購體質優良的銀行,並且不斷放話要主導金控之間合併。其中,中信金控著眼於全台灣兩千多家7-11超商的通路,大手筆併購萬通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合併為國泰世華銀行,並納入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世華」已經名存實亡;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合併之後雖然風波不歇,但是原為台北市政府「金雞母」的北銀成為富邦金控囊中物卻是不爭事實。
  而且,金控之間的「放話」案例不斷,包括爭逐萬通銀行失利的建華金控公開招親,華南金控則有意與同樣具有「省屬行庫」背景的第一金控合併,至於具有官股背景的兆豐金控,也不斷傳聞將與其他金控合併,甚至土銀與中信局將合組「台灣金控公司」,這些發展都是朝向金融集團大型化的方向,以求站穩國內金融業的領先群。
  此外,在這兩端之間擺盪的中型銀行及金控公司,則處境尷尬。其中,玉山金控、建華金控經營出色,一直是其他大型金控的「最愛」;中華開發金控因為內部經營權爭奪激烈,中信金控已在旁虎視眈眈;「小而美」的台北國際商銀也一直被吳家的台新金控、新光金控糾纏,亟欲納入其金控版圖。
  台灣近幾年的金融環境變化萬端,在大型化、高效率、國際化的潮流推波助瀾之下,種種跡象顯示,十四家金控在完成第一階段的集團內部整合之後,接下來就是捉對廝殺的跨集團整併,金控集團著眼於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等企圖,但是台灣的金融監理卻遲遲跟不上腳步,一旦稍有差池,將可能發生「太大不能倒」的棘手問題。
Tagged:
作者簡介: 
銀行員全聯會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5/01/15
期數: 
第四十九期
      台灣開放金融控股公司設立之後,至今已有14家規模不一的金控成立。2004年10月,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會議開會,決議之一為:2006年底以前金控家數減半。這項「強烈建議」的金融政策是否能夠屆期達成不得而知,但從國內的金融併購風潮尚無止歇之勢可以窺知,金控「戰國七雄」的版圖攻掠,將由持續廝殺整併的最後結果定奪。

■併購傳聞比成交還熱鬧

  2004年的金融併購案例共有七件(表一),不過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高雄企銀最後由玉山金控標得、聯邦銀行竄出標走中興銀行這兩件由政府出面接管、標售問題銀行的案例;其餘案例主要是基於政府公開宣示不准新設分行,業者為了擴增通路布局,而併購信用合作社或地區性銀行以增加營業據點的結果。至於金控與金控整併,以及多家銀行被媒體報導可能遭到併購的傳聞雖然不斷,雖然最後並無下文,但可預見的是這齣併購連續劇在2005年仍會熱鬧滾滾。

  果不其然,新年伊始,復華金控旗下的復華銀行又宣布併購台南七信(預定2005.6.17完成合併);另外則是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日前同意財政部所提彰銀公股釋股計劃,加上彰銀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 GDR),市場傳聞彰銀將在今年由外資接手,此案發展尤其受到關注。

■「只有手段、沒有政策」的鋸箭法

  金控及銀行併購信用合作社並非新鮮事,政府自1991年放寬新銀行設立限制以來,新銀行為了突破財政部對於每年增設分行的限制,從1997年起出現一股銀行併購各地信用合作社的風潮。以往這類合併消息傳出,業者理由不外是擴大存、放款規模,以及增加當地營業據點等考量;尤其現在消費金融業務當道,在「通路就是財路」的考量,加上主管機關不准新設分行的規定(報載台灣已經有兩年未曾核發銀行新設分行的執照),所以藉由併購手段擴張據點成了有雄厚財力的金融業者不二做法。
  但是主管機關這種「一手蘿蔔、一手棍棒」的兩面做法有待商榷,因為既然台灣的金融發展已經呈現過度競爭(over-banking)的情形,現在政府又允許、鼓勵市占率高的金控/銀行藉由併購再擴充營業據點,不僅造成金融機構分支據點不減反增(表二),甚至在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台北縣市)有不斷擴張的現象,造成台灣的金融服務嚴重失衡,也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從表二可知,本國銀行家數從最多時期的53家,經由併購之後減為49家,但是分支機構卻仍高達3167家(2004年9月底),並未因為併購有所減少,只是換上一塊新招牌繼續營業;再者,基層金融分支機構家數至今仍有1200家之譜(2004年9月底),雖然民進黨政府上台之後始有「整頓基層金融」的動作,包括幾波概括承受、強制接管,以及零星幾家信合社被併購,減少約兩百個據點,但是台灣到底需要怎樣的基層金融政策卻始終未見檢討,難道「整頓」就只是關掉一家家信合社及農漁會信用部,如此「只有手段、沒有政策」的鋸箭法,台灣的地方基層金融服務將有嚴重影響之虞。

■併購倖存的留用勞工「心糟糟」

  以玉山金控併購高雄企銀為例,報載(工商時報2004/10/30)高企分行數為60家(15家暫時關閉),玉山金控得標之後,由於其中23家分行可以自由遷移,加上15家關閉的據點隨時可以在任何地點開業,所以到2006年底以前,玉山銀行預計大台北縣市將有38家分行逐步開張。也就是說,高企的good bank由玉山金控接手之後,原來在南台灣「效率」、「地點」較差的分行勢必一家家關掉,遷移至對業績營收有「貢獻度」的地區。另外,聯邦銀行標得中興銀行之後,一舉拿下47個據點,其中29個據點同樣也可以不限區域搬移。

  由此可知,金控/銀行覬覦金融機構的通路而斥資併購,無非就是到手之後遷移據點,將偏遠/虧損的據點遷至繁榮/賺錢地區,並且主要承作消費金融業務。

  未來,台灣金融版圖勢必嚴重失衡,偏遠、貧窮地區的一般民眾可能要以「較高的代價換取較差的服務」,對景氣好壞特別敏感的中小企業主更是雪上加霜,將來可能面臨借貸無門的困境。而且這番廝殺整併的結果,也同時強化了金融業者對於客戶的議價能力,「客戶分流」之後,具有高消費能力的菁英客層才是業者積極拉攏服務的對象。

  其次,透過併購擴充通路的做法,對於被併的金融機構員工也是一大折磨,因為所衍生的工作不確定性及不安全感,將導致併購案例接二連三之後伴隨大規模的失業潮。大安銀行、萬通銀行、台北銀行、高雄企銀等被併銀行的員工如今安在?據知所剩寥寥無幾,這是金融併購潮如火如荼之下,勞工的隱憂及最痛。

  以高雄企銀、聯信商銀被併為例,高企營業據點集中於高雄縣市及屏東,聯信商銀則以中南部為主,被併之後就會面臨現有營業據點往北遷移或重新開業的情形,如果聯信商銀及高企的留任員工日後因故不願接受調動,最後勢必就要被迫「自動辭職」(據知原高企員工留用玉山銀行之後,短短四個月內「自動辭職」的人數已有三成),如此一來,所謂留任與否豈非毫無意義。

  而且留任勞工的工作權無法獲得充分保障,一旦新雇主藉由單位整併裁撤、人事成本精簡、技巧施壓逼退、增加業績壓力等手段;或者併購之際所謂「工作權保障」承諾到期(通常為一年或兩年),開始針對勞動契約內容進行不利益變更,包括:薪資待遇調整,職務或工作地點調動,工作量增加等;尤其被併機構的勞工還要面對企業文化融合的適應問題,以及工作環境驟變之下伴隨的工作壓力,往往導致留任勞工進退兩難而無奈求去。
Tagged:
作者簡介: 
銀行員全聯會總幹事
出刊日期: 
2005/03/15
期數: 
第五十一期

 
      為今年七月一日將施行的勞工退休金新制,有關勞工退休金之經營與運用,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得委託金融機構辦理;對此,本會於93.11.25第四屆第七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
  勞工退休金為勞工畢生儲備養老所需,受託機構若經營運用不當恐將引發社會問題;又基於該基金既屬全體勞工所有,工會當可發揮監督功能,故應建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於選擇委託金融及保險機構時,應將受託機構內部有成立工會組織且無重大勞資爭議者,列為必要資格條件,以彰顯政府重視該基金應本良善、安全經營與運用之決心。
  本會並於今年1月21日由黃理事長、賴秘書長率同土銀產工吳玉祥理事長、中銀產工蔡元鎮理事長、台企銀產工林萬福理事長、農銀產工李得龍理事長、中信局產工王毓槐理事長、彰銀產工曹炳坤理事長、合庫產工鄭木欽理事等幹部至勞委會與副主委賴勁麟面談,表達本會此一主張。
  賴副主委表示,他非常重視工會相關建議,將待勞工退休基金監理委員會依法組成之後,於該委員會擬訂委託經營規定、範圍及經費時,納入考量。
RSS feed